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6年2月3日 星期五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副刊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翠袖乾坤:音樂大師何占豪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6-02-03]

龐愛蘭

 第一次與何占豪見面是在上海,因筆者要為華夏基金籌款及宣傳,而最近他來香港八天作義務表演嘉賓,為醫管局慈善基金籌款,他的機票由港龍資助,因他的子女全在外國,只有太太在內地,故希望她能到香港一起參與這個活動。醫管局提議資助他的太太來港,但他一口拒絕,最後的結果如何?太太由上海坐火車到香港,時間多長筆者不太清楚,但最少超過二十小時!這種情操及原則絕對是高尚的,就如他所創作的《梁祝》一樣。

 《梁祝》是在何教授只有二十六歲時誕生,當時他還是上海音樂學院的學生,而學院希望能將小提琴民族化、大眾化,故他與六位同學組成「小提琴民族化實驗小組」。何氏只用了一星期的時間便創作了首長達約五分鐘的《梁山伯與祝英台》四重奏,之後實驗小組以《梁祝四重奏》之基礎上創作了大的協奏曲,亦決定將精神只集中於全曲最主要的愛情主題。

 一九五九年,作曲系的學生陳鋼作為支援實驗小組的成員,兩人便開始合作。他們以西歐傳統的奏鳴曲曲式規範了構思,並根據構思由何氏寫樂曲,寫完後用小提琴拉給陳鋼聽,之後由陳鋼寫鋼琴之伴奏。因合作愉快,故在僅僅兩個月便將全曲的基本創作完成。

 一九五九年五月,在上海蘭心大戲院正式首演,樂曲一出,猶如天籟之聲,經久不衰。他對自己的才華只是輕輕的對筆者說:「這是我想完成的任務,成功亦不是因為自己的音樂造詣,功勞應是不朽的愛情魔力吧!」

 對於何教授,我認為在他身上可以學到不少的做人道理,絕對是一個人版。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副刊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