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6年2月11日 星期六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副刊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情人節莫唱情歌 太多慘情 太少真愛?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6-02-11]
放大圖片

文:曾家輝

 情人節不應唱情歌?背後的原因其實牽涉到本港流行樂壇的歷史和現狀。常有人批評本港流行曲「情歌氾濫」,雖接近實情,但無可否認的是,歌曲的主要功能就是表達思想情感。正如本地資深樂評人黃志華所指出的,「情歌氾濫」是現時香港流行曲的罪名,但「罪不至死」。那麼,目前本港流行曲的最大弊病又是甚麼?

大環境造就情歌地位

 在由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香港中央圖書館合辦的「雅俗之間:流行曲與香港文化」講座中,黃志華提出,現時的流行曲主要針對年輕人市場,即中學生至大學生。他們對愛情好奇,最感興趣,而不接受嚴肅甚至說教的題材,所以情歌充斥市場,是大環境造成,寫詞人只好在有限空間求突破,以不同詞彙及形式寫愛情。

 他認為,流行曲也有作品跨越失戀或戀愛的範疇,涉及政治、文化、社會、歷史等和日常生活有關的事件,表達諷刺、抒情、思考的態度,讓我們從不同的角度探討香港不同時期的城市百態。

只有失戀 沒有愛情

 不過,作家林奕華卻在《等待香港—娛樂篇》書中,指出「情歌已死」!我們明明被情歌包圍了,怎麼說情歌已死?情歌是講愛情的,但大家喜歡的其實是失戀歌,歌中的愛情即使存在過,都已經過去了。

 林奕華指出,「K歌」要受歡迎,就要講失戀。無可否認,受歡迎的流行曲來來去去都是圍繞「失戀」的,作詞人彷彿徘徊在失戀的境地。但「淪落」如此地步,不能全怪作詞人,聽者也要負大部分的責任。歌曲是順應市場的需求而生的,很大程度上,歌曲反映了聽眾的思想。

唱片公司迷信「唔慘唔得」

 本地作詞人黃偉文曾說過,本地唱片業對成功抱有迷信的態度,要向唱片公司申請寫一首「唔慘」的慢歌是多麼的艱難。失戀歌如此橫行,因為市場有需求,可想而知大家失戀頻率之高。

 在上一年代,香港樂壇尚未「淪陷」時,可謂百花齊放。除了真正的情歌外,還容納不少說理、勵志及親情歌曲,但為何現今樂壇會被失戀歌佔據?

 近年,年青人很早便拍拖,甚至早在中學階段。這是好事嗎?這是有質素的愛情嗎?看似難下定論,答案卻顯而易見。蜜運中的人是不會對失戀歌產生共鳴的,慘歌既然得到認同,其主要對象又是年青人,那麼看看歌詞,便可一探年青人的愛情觀。無可否認了吧,年青人覺得,愛是一個「慘情世界」。

愈慘愈好的愛情觀

 林奕華舉了幾首歌,說明香港人的感情生活素質,其中提及《好心分手》,但如果加上《愛與誠》,更能概括出時下年青人對愛情的觀感。

 「不要哭 我也忍得了這些年來的委曲

 沒法真心愛下去 只好真心真意的結束

 別再做情人

 做隻貓 做隻狗 不做情人

 做隻寵物至少可愛迷人

 和你不瞅不睬 最終只會成為敵人」

 《愛與誠》

 林奕華提到可從《爛泥》、《垃圾》、《絕》等歌中找到頭緒,以了解港人在精神狀態上的失衡。

 「愈慘愈好」是大眾的愛情觀。愛情在大家眼中看似無比重要,但同時又如此不堪,情歌充斥市場,甚至氾濫,原來正正象徵愛情已死。

 走在街上,成雙成對的情侶春風滿面,難道他們面上的笑容是假裝的嗎?聽過大受歡迎的「K歌」,你會認為,香港人的「愛情」真是如此悲慘嗎?

 真是對不起大家,我們竟然在情人節勸大家不要唱情歌,只因情歌太慘了!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副刊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