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6年2月11日 星期六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副刊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流行曲反映社會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6-02-11]
放大圖片

 ■「歌神」許冠傑曾唱出很多鬼馬流行曲,也有很多經典醉人的情歌。

 新不如舊,是很多人對粵語流行曲的睇法,但黃志華指出,粵語流行歌跟隨時代改變,不能老是認為今時不及往日。50年代,大量內地人湧入本港,國語流行曲和傳統粵曲大行其道。60年代,香港的轉口貿易蓬勃,西方文化及事物傳入,收音機播放許多歐美流行曲,電視台亦提供外語節目,歐美流行音樂掀起熱潮,年青人自組樂隊「夾band」,本地歌手則爭相翻唱外語歌曲。

 直到70年代,流行歌漸有更多本地色彩。早期粵語流行曲脫胎自廣東音樂的「小曲」,難登大雅之堂。50、60年代的粵語小曲不是繼承了粵劇的腔調,就是以俗語入詞的鬼馬作品。70年代中期,電視電影開始颳起一片粵語風,加速了本地創作的發展。

 當時,許冠傑繼承了以往表演歐美流行曲的「前衛」身份,將以往不為大眾接納的鬼馬歌曲重新包裝,換上更切合「打工仔」心態的歌詞。歌曲替他們宣洩不滿,也道出一般人「憂柴憂米」為生計的情況。

 80年代初期,台灣民歌帶動了香港本土創作民歌的熱潮。中、英談判後至80年代末,香港人開始思索身份認同的危機,出現了一些以香港前途為題的歌曲。

 說到新舊歌曲的好壞,黃志華認為,要先分清楚歌曲的性質。「有些歌詞純為配合音樂而寫,製造一種氣氛,根本不可從文學角度評論。」

 「以前的音樂,結構比較簡單,歌詞大約是一百字,但現在的音樂,結構複雜,歌詞可能要用上更多,而且注重節奏,旋律模糊難記,對寫詞人來說,寫現在的歌比舊歌困難。」

 原來粵語流行曲也是因時而異,大家不要再說新不如舊,頂多是新舊不同吧。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副刊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