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本報記者:鄭雯欣 攝影:莊偉宏 model:Heri(The group)
有的人對某種食物呈敏感反應,出現屙嘔、腸胃部不適或皮膚疹塊等症狀,於是,他們可能會避免進食有關的食物。但營養師稱,食物過敏與食物不耐症的症狀相似,令人產生誤解,這情況亦容易引起營養不足。想弄清自己或家人是食物敏感,還是食物不耐症,就要聽聽專業人士的解釋。
很多人認為自己對某一類食物敏感,其實真正患食物過敏的人,可能比想像中少,其實大部分人可能是對某些食物呈不耐反應。根據營匯註卌營養師鄭雅新表示,難於分辨「食物過敏症」與「食物不耐症」的主要原因是其症狀十分相似,例如肚痛、肚痾及噁心等。以美國作為參考,患食物過敏的人約佔總人口的2%,其中以兒童佔大部分,原因是免疫系統未發展完全有關:「當進食含過敏原的食物後,免疫系統立刻產生大量的E抗體(IgE)來對抗食物中的過敏原,患者的病徵很明顯,而且身體的反應很迅速,兩個小時以內,甚至乎數分鐘,身體便已發出警號。」
界定食物過敏和不耐症
如何分辨「食物過敏症」與「食物不耐症」,要從其引致的原因著手,鄭雅新稱:「第一是時間性,對食物過敏是關乎免疫系統的問題,所以其反應很快;而不耐症則與免疫系統無關,它是當進食某一類食物超過了身體能抵受的限制時,而產生的不良反應,常見的為乳糖不耐症,患者可能早上喝了一點奶類產品、下午又喝了一點,但到晚上再喝時,才有痾嘔的情況才發生。」
另外,要以食物所含的物質去推敲,鄭雅新說:「食物過敏的過敏原以蛋白質為主,食物如蛋、花生、奶類製品、豆漿、果仁、小麥,甚至乎一些海鮮類食品,而不耐症主要與食物中的化學物質有關,常見的有味精、胺基化合物、防腐劑和添加劑等。」
分辨清楚免營養失衡
弄清兩種症狀有其必要性,原因是食物過敏的嚴重性可大可小,少則是肚瀉、出紅疹,最嚴重的可令生命受威脅,因此要盡量避免進食含過敏原的食物;而大多數的不耐症只會引起腸胃的不適,但卻容易因避免進食而引致營養不足的問題。
最常令人產生誤會的,是奶類的製成品,鄭雅新稱:「奶類製成品含蛋白質和乳糖,有部分人只是不能吸收過量的乳糖,並非對蛋白質敏感。不能吸收的原因是亞洲人比西方人製造較少乳糖酵素,再加上飲食文化中,成長後很少喝奶,身體少製造乳糖酵素,因此,當一次過喝大量的奶類製品,身體消化能力不足,便想盡快將它排走。」
奶類產品能為身體提供足夠的鈣質,這對人體的體格非常重要,尤其是兒童、孕婦及女士。鄭雅新稱可有辦法改善不耐的情況:「可先嘗一些,如果發覺身體沒有不適,可循序漸進的慢慢增加,最關鍵的,是要身體漸漸習慣;另外,可進食乳酪代替。萬一身體不能接受,只好進食鈣片以作補充,但應向家庭醫生或營養師查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