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工作人員示範以激光掃描聖約翰座堂。資料圖片
卡 飛
中環聖約翰座堂於1847年奠基,歷經多個時代的變遷,屹立至今。聖約翰座堂是本港最古老的西式教堂,在1996年被列為法定古蹟,獲得古物諮詢委員會認定其文化價值,但由於欠缺該教堂的建築圖則,使任何維修、翻新及修葺工程都難以實行。為解決這個問題,香港中文大學建築學系何培斌教授聯同香港理工大學土地測量及地理資訊學系金博思博士,進行了一項重新繪製教堂建築圖的計劃。
立體掃描破解重重盲點
中環聖約翰座堂修復工程最困難的地方,是一直沒有留下詳細的建築圖則,令修葺工作遇到很多「盲點」。因此,中大及理工特別從外國引入立體掃描技術,透過掃描器發出無數激光點,以點成圖,準確描繪座堂的外貌,重製建築圖則。
理大及中大得到聖約翰座堂和中大研究基金資助,完成為期兩年的座堂測量計劃,重製座堂的圖則。理大測量及地理資訊學系的金博思博士指出,座堂建築十分複雜,要準確量度非常困難,量度座堂頂部更要搭建棚架,會嚴重影響座堂運作。
要為現代的摩登大廈繪製建築圖,是相對地「容易」,因為建築物的形狀多為幾何圖形,變化較少,但古老建築物,往往充滿複雜細緻的設計,要準確量度既困難,又費時。
從點變面 由面成體
因此,理大投資約200萬元購買激光掃描器,掃描器每次可射出逾100萬點激光,射向古蹟牆壁各個角落。新技術可準確量度牆壁大小,任何闊度5毫米以下裂痕亦可同時探測出來。儀器透過記錄激光的反射情況,錄下每一點的測量數據,建構出整個座堂的外貌。
金博思又說,由於採用了新技術,研究員只用了約十個星期,就能完成測量工作,若沿用傳統的測量技術,花上一年也未能得到準確結果。
立體掃描技術可配合攝影測量技術,將建築物的表面紋理拍成照片,並貼在對應的牆壁上,令掃描結果可以轉換為建築用圖則,也可組合成立體模型,能全面地記錄古建築物的狀態。
聖約翰座堂糅合了13世紀英式和歌德式的建築特點,在1849年落成,其後在1873年再於東側進行擴建。日軍佔領期間,原建築受嚴重破壞,戰後經再三復修。座堂主要由三幢主樓組成。座堂本身於1847年建成,副堂在1920年代落成,辦公樓則在1950年間加建……如果不採用新的激光掃描技術,用上五、六年時間,也未必能完成最基本的測量工作,更不用說其他維修工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