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6年3月9日 星期四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內地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農民看病 「要死才往醫院抬」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6-03-09]

 在農村,作為「新農村建設」的一部分,醫療保障是農民兄弟關注的重中之重。

 「小病拖,大病挨,要死才往醫院抬。」這句廣為流傳的順口溜,一針見血地道出了農村人口得不到基本醫療保障的悽苦。調查顯示,我國的衛生資源分配不合理,尤其是農村醫保僅覆蓋1.33億人口,普通農民辛苦一年所賺下的幾個小錢根本就看不起病。

 在城市,醫療保險也僅覆蓋1.89億人口,許多靠「低保」維持生活的特困戶,其醫保情況與農村人口相差無幾,而已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的人群中,也仍存在著個人負擔較重、甚至導致放棄治療的病患者。

 此外,社區醫院、學校醫院的條件落後、醫護人員水平有限導致貽誤病情等惡性事件的發生,使得許多病患不願前往此類價格較低的醫院就診,而三級甲等醫院卻人滿為患,為看病起早貪黑掛號、披星戴月奔波的大有人在。

 大醫院接待小病小患忙到焦頭爛額,而本該做這些工作的小醫院卻門庭冷落、乏人問津,正如衛生部部長高強所說:「對資源也是浪費、掛號也很難」。而問題的解決辦法,如前所述,需要體制的改革、國家的財政扶持兩大方面齊用力。

人代建言醫療新制

 具體辦法一:推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並且繼續要在這方面增加投入。全國人大代表宋益喬指出,目前的合作醫療制度沒有取得太好的成績,主要在於政府投入太少,與實際需求相差太大,因此在實際推行過程中,新型農村合作醫療陷入了「大病保不住、小病顧不上」的兩難境地。

 具體辦法二:建立救助保障制度,這仍然是國家財政支出應有的一部分。彭鎮秋代表建議制定「國家醫療救助保障法」,以保證農村和城市的貧困戶不至於因為看不起病而放棄治療;吳菊仙代表也倡議設立由政府投資和社會各界捐助等多渠道籌資的專項基金,對農村貧困家庭和「五保戶」進行醫療救助。

 具體辦法三:在制度上進行一定的改革。一是政協委員姚守拙提出的「摒棄以行政級別建立醫院和中西醫分立的計劃經濟模式,而以人口數量來設立三級醫院體系」,以保證醫療資源配置的均衡。二是借用西方較為成熟的「社區首診制」,李定國代表建議實行名醫輪流到社區醫院看診制,以增加社區醫院的實力,並鼓勵社區醫院實行24小時看診以增強自身競爭力。三是由公立醫院改造成平價醫院,不必重複建設。

 為保證社區醫院和平價醫院切實做到「平價」,衛生部部長高強認為,引入「收支兩條線」的機制是可行的,即實行預算式全額管理,收入上繳,支出由政府核撥,減輕醫院、病患兩方面的壓力,而且「醫生的收入和醫療服務的收費不掛鉤」,避免一些醫生「走邪路」。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內地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