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6年4月28日 星期五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新聞專題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澳門專版系列之商業篇:開放創商機 外資內企相映「紅」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6-04-28]
放大圖片

本報記者:王海濤

 澳門回歸以來,隨著外來投資者的紛紛進入,商業氛圍呈現出一片繁榮景象,國際知名企業、連鎖店、內地商業巨擘均將目光聚焦澳門。作為一個幾百年來平靜安逸的小城,面對如雨後春筍般冒出的外資企業,這種突如其來的都市化商業氛圍一時讓澳門商家難以接受,甚至有些忙亂。如今,澳門零售商業正邁向規模化及現代化的歷史性時刻。

 受亞洲金融風暴及沙士的影響,當時澳門經濟一度陷入停滯不前的狀態,為了支持澳門特區的經濟建設,中央政府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力挺澳門特區。自由行的開放、CEPA的實施、博彩業的開放,一項項挺澳措施仿如一聲聲春雷,驚醒了這個寂寞了幾百年的小城,澳門商業迎來有史以來最輝煌、最耀眼的新時代。

回歸前 市面一片蕭條

 在八十年代,澳門零售商業發展較快,特別是作為澳門經濟四大支柱之首的工業及其出口貿易。在全盛時期,從業員約8萬人,佔全澳就業人員約17.8萬的44.9%。澳門經濟高速增長,居民收入增加,帶動消費擴張,同時促進了投資,正是消費和投資的不斷增長,才促成八十年代澳門零售商業的發展基礎。

 但進入九十年代,隨著澳門經濟發展放緩,出口不景氣,外貿逆差連年增加,工業發展萎縮,相當一部分工廠變成空殼,廠商們陷入舉步維艱的困境。同時,隨著澳門工業生產線的內移,純工業用地面積大大減少,出口加工業面臨困境,零售業更受到亞洲金融風暴、回歸前治安動蕩的嚴重波及,市面一片蕭條。

開放後 投資者紛搶灘

 回歸六年來,澳門隨著博彩業開放,以及內地開放居民自由行,旅遊業十分暢旺,內地旅客連年增長,05年更錄得入境旅客1800萬人次的驚人數字,龐大的消費者帶動了澳門零售業市場,為澳門零售商業的發展起到積極推動的作用。

 中國內地實施經濟改革和對外開放政策,為澳門商業發展帶來新的機遇。粵珠澳之間的經濟聯繫日益密切,澳門的轉口貿易地位亦顯得越來越重要。

 對外依附性大,是澳門商業特點之一。這就注定了外部市場的發展變化必將引起澳門市場的波動。特別是澳門背靠珠海,連接著龐大的內地市場,因此,內地市場的發展變化將直接影響澳門市場。

 澳門零售商業適逢天時、地利、人和的黃金時代,澳門以其具備的有利條件,吸引大量外地投資者,紛紛在澳門搶灘,澳門零售商業興旺發達,市場呈現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

商家盛讚治安好 安心「闖世界」

 作為「海歸派」並繼承祖業的澳門咀香園董事總經理黃若禮,談到特區回歸後的感受時說:「回歸以後,最大感觸就是澳門的治安變好了,這使我們這些商家更有信心立足澳門,走向世界」。

 黃若禮經營的咀香園餅家是一間有70多年歷史的老字號,在澳門盡人皆知。回歸後,留洋海外的黃若禮回到澳門,開始接手祖上的這份產業。看到澳門社會治安持續向好、經濟不斷進步的良好營商環境,黃若禮決定把自己所學全部用於家族生意上,他率先將企業傳統的手工業製作進行科學系統的改良,從生產的流程;品牌的確立;質量的提升到外觀的包裝以及打破原有單一的零售方式,每一個細節他都做得有聲有色。

 據悉,黃若禮更在去年獲澳門特區政府頒發旅遊勛章,生逢盛世的黃若禮將在澳門這塊蓮花寶地,繼續編織自己的夢想。

馬萬祺:澳門明天更好

 全國政協副主席、澳門中華總商會會長馬萬祺在談到澳門回歸祖國以來的變化時激動地說:祖國強大了,澳門特區的面貌也日新月異,澳門的一切都在變!六年來,澳門特區得到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持,在何厚鏵特首的領導下,澳門創造了輝煌的成績,澳門的明天將更美好!

治安改善 留住投資者

 馬老被譽為澳門的「活字典」,早在抗日戰爭時期,馬老就在澳門經商,對於澳門回歸前的風風雨雨,這位愛國商人頗有感觸地說:「澳門回歸前,治安狀況很不好,社會上常有打打殺殺、綁架的案件發生,經商的環境很不好,影響了投資者的信心,所以很多有錢人不敢在澳門逗留,紛紛把子女送到國外讀書。澳門回歸以後,治安大有改善,社會環境安定祥和,經濟也蓬勃發展。」

 馬老表示,回歸前,澳門經濟連續四年都是負增長,治安甚差。回歸祖國後的這6年多來,澳門經濟年年都是正增長,失業率逐步下降。這都說明「一國兩制」在澳門十分成功。

 馬老目前還擔任澳門中華總商會會長一職,這是澳門目前最大的民間團體,也是凝聚全澳愛國華商的中堅力量。每年的國慶節、回歸紀念日,中總都要舉行盛大的慶典活動。馬老表示,祖國的繁榮昌盛是,澳門華商們信心的保證,而華商們愛國愛澳的主人翁精神和高度的責任感,也是澳門繁榮穩定的重要基礎。

國貨「自我增值」 重振旗鼓

 如今在澳門市場上,還可以經常聽到消費者們講「愛祖國、用國貨」的愛國情結。時光荏苒,「國貨」一改往日落伍、老氣的形象,以高質量、名品牌、重服務的新面貌,在當今澳門商業的領域一展風采。

 六、七十年代,「國貨」在澳門市場具有良好的基礎。位於澳門十月初五街,經營傳統「國貨」的中國國貨公司曾經繁華似錦,客似雲來,老員工們回憶起當年,依然是十分神往。然而踏入80年代,國內市場和澳門市場均發生了大變化,人們的需求也變了,但唯有「國貨」變化甚微,改進不大,甚至落後於形勢,一度淪為澳門市場上「便宜貨」的代稱。

 為了在競爭中生存和發展,那些長期經營國貨的國貨公司及百貨公司亦紛紛調整商品結構,使之趨向多樣化方向發展,以適應市場的變化及消費者的需要。

 進入九十年代,隨著內地經濟的蓬勃發展,「國貨」已不再是往日的舊模樣,改以高質量、名品牌、重服務的新面貌,再次閃耀在澳門繁華的商業市場。

買國貨不再是因為「貪便宜」

 在今天的澳門市場上,傳統的國貨公司及百貨公司面對的,不僅有在零售業方面有豐富經驗和財力雄厚的國際大集團,而且還要面對港資、本地資本開設的名牌連鎖店。商家們各具特色,各有優勢,使這個規模細小的微型市場,競爭相當激烈!

 隨著內地經濟的飛速發展,如今的國貨已成為澳門人的新寵,買國貨不再是因為「貪便宜」,而是因為內地生產的電器、服裝、食品、日用品早已一改往日土頭土腦的外貌,MADE IN CHINA的MP3、等離子電視、數碼相機、手機等高科技產品……五光十色地擺在了商場醒目的位置。

 2006年3月28日,內地電器巨子——國美電器隆重登陸澳門,成千上萬的人排隊購買,這種場面令老一輩的澳門人咂舌:祖國發展日新月異,國貨再次在澳門締造出新的輝煌。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新聞專題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