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文:曾家輝
人人都說香港是美食天堂,香港作為東西文化的交匯所在,發展出一個糅合中菜和西餐的飲食習慣,日、韓、越南、泰、印度等餐廳在港也都十分常見,但也有人指,雖然在港可以嚐到世界美食,但為了遷就港人口味,已變得不夠地道。從另一種角度看,這些外來的飲食文化豐富了香港的飲食文化及歷史。
不過,說到底,一盅兩件,是很多人星期日的指定動作,也是一家大小團聚的機會;茶餐廳為繁忙的香港人解決了一日三餐的問題,香港獨有的絲襪奶茶、西式意粉、中式碟頭飯等,廉價而款式多元化,形成了港人獨有的飲食文化特色。林林總總的食肆,還成了香港經濟的寒暑表,飲食業越發達,經濟越繁榮,飲食業成為研究香港文化的重要一環。
最近,香港歷史博物館名譽顧問鄭寶鴻在香港中央圖書館舉行了一個「老照片說故事-香港的飲食場所」講座,介紹了香港飲食場所,包括深受歡迎的茶樓、酒家、冰室、西餐廳、茶餐廳及大牌檔等的歷史及演變故事。
喝不完的茶 說不完的故事
「香港最早的大酒樓是在1846年出現,在港島西區一帶,主要做晚市生意……」
說起香港飲食場所歷史,鄭寶鴻便有說不完的話,他更拿著一幅幅舊照片,說著一大堆名字,包括杏花樓、得雲茶樓、高陞大茶樓、平香茶樓、得男茶室、大同酒家、陸羽茶室……真佩服他的記憶力可以如此之好。
其實,現時我們常去的酒樓的前身就是茶樓及茶室,有指早在清朝以前就已存在。過去廣州流行甚麼,香港便跟從。「以前香港的茶樓,甚至連茶樓的字號都從廣州搬來的,如蓮香、高陞等。」
茶樓主要是喝茶和吃點心的地方,並不會有其他菜式供應。另外,從前的酒樓主要是提供酒席的地方,但後來逐漸兼營茶樓的業務,而單純提供點心的茶樓反而被逐漸淘汰。
時代改變 從茶樓到大酒樓
以前的茶樓不只做茶市,也做賣禮餅生意,若經營得好,利潤也相等於全年的茶市生意。
「為了吸引顧客買嫁女餅,茶樓便以好意頭的名字,當時香港人迷信結婚後生仔才是好的,所以茶樓採用帶有『男』字的字號,如得男茶樓。」
另外,香港茶樓設有歌壇是大約在1922年間,當時未流行收音機和電視機,市民沒有甚麼娛樂,他們在飯後上茶樓聽歌。晚上7至10時,將上層的樓面闢作歌壇,當時的女藝人非常受歡迎,每晚三場,每場一小時,她們一夜連跑多個場地,十分賺錢。後來電視流行起來,茶樓便漸漸沒有歌壇了。
現時的酒樓已很少用「精美點心」作為招徠,酒樓一般都會自稱為海鮮酒家。以前點心只在早市和茶市供應,但現在通常在午市也有點心供應。
90年代中期,本港更出現了「飲夜茶」的風氣,部分酒樓在深夜提供點心,作為晚市的延續。酒樓在晚市通常會供應晚飯小菜,一些酒樓亦可舉行各種宴會,如婚宴、滿月酒、春茗、團年飯等。
現時,日本料理、韓國菜、越南菜、泰國菜等外國飲食文化十分流行,單單一盅兩件已不夠吸引力,茶樓的生意愈來愈難做,迫使他們在營運上作出改變。
「現在除了陸羽茶室、蓮香樓沿用茶樓一名外,其他的都叫大酒樓或海鮮火鍋酒家,如有多年歷史的榮華大酒樓、龍門大酒樓、好彩海鮮酒家、福臨門海鮮酒家等。」
另外,早期的茶樓或酒樓多屬廣式,現在有京川滬、客家、潮州等。為了吸引顧客,茶樓或酒樓的點心不限於一盅兩件,引入更多創意和精巧的點心,除了提供茶和點心,還有海鮮、火鍋、汽水、咖啡奶茶、甜品等。
隨著社會的進步,港人生活變得緊張而繁忙,用膳的時間少之又少,除了一些工作較悠閑的人士外,大家都只能匆匆地用膳,快餐店便興盛起來。
又中又西的茶餐廳
「不過,說到香港飲食文化,不可不提茶餐廳。茶餐廳是一種起源於香港的快餐食肆,提供糅合了香港特色的西式餐飲,是香港平民化的飲食場所。隨著港人移民和香港文化的傳播,其他地方也不難找到茶餐廳的蹤影。」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香港一些住宅區的附近有不少大牌檔。戰後,香港受到西方生活影響,但當時只有高級餐廳會提供西式食物,而這些餐廳收費昂貴,又不太歡迎中國人。為了讓更多人以低廉的價錢享受西式食物,冰室及茶餐廳相繼興起。
冰室本來是以提供咖啡、奶茶等飲品為主,也出售三文治、多士等小食,但絕不賣飯。部分冰室還自設麵包工場,製造新鮮麵包、蛋撻等。後來冰室提供的食品種類增加,演變成為今日的茶餐廳。
再見了,我們的大牌檔
其實,除了酒樓、茶餐廳之外,香港還有大牌檔。大牌檔——開設在街邊提供飲食的熟食檔口,也算是一個很有香港特色的飲食場所。「大牌檔一般都開在橫街窄巷之中,又或在路邊搭起檔口,在旁邊擺幾張檯凳,給顧客坐下。」
大牌檔這名字,起源於早期香港政府發給大牌檔經營的牌照,面積很大,比當時發給一般小販的牌照大,並需要掛在顯眼地方,所以有這個大牌照的檔就被叫做「大牌檔」。大牌檔又有大排檔之稱,可能因為大牌檔的檯凳,會在街邊一排排地排列,又或排跟牌兩字同音。
大牌檔提供的食物其實種類繁多,中式小菜、炒粉麵飯、白粥油條等,又有多士、三文治、奶茶咖啡等西式食品。另外,由於食品大多是現叫現做的,所以大牌檔小菜一般以「鑊氣夠」而著名。
不過,在80年代,政府認為大牌檔衛生環境欠佳,易引起傳染病,於是開始取締,不再發新的牌照。舊牌照在持牌人及其配偶逝世後,不能由親屬承繼,政府又用現金收回牌照,鼓勵經營者「上樓」,遷到其他熟食市場。
如像去年5月,在中環伊利近街的民園麵家,因持牌人逝世而被政府收回牌照,令傳媒及市民再次關注這種香港特色飲食文化的存亡。不少市民都趁停業前,趕緊回味一下傳統風味,很多人都支持麵家,希望政府重新發牌,但麵家最後還是在7月30日結業。
聽了鄭寶鴻這麼多故事,也是時候吃吃東西了。酒樓、茶餐廳、大牌檔之外,還可以到快餐店、咖啡室等,中式也好,西式也好,總之,香港飲食選擇太多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