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6年5月29日 星期一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副刊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賺了錢 負起社會責任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6-05-29]
放大圖片

啟 彥

 「現在傾生意的時候,我們真的會看看對方在社會責任方面的表現,如果發現有問題,我們真的會『有錢都唔賺』。」

 早前在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舉行的第二場「知識專業社會」講座之「建立國際金融及總部經濟的世界級專業服務」,渣打銀行香港有限公司工商金融服務總監(香港及珠江三角洲)歐陽麗玲,大談「企業社會責任是國際金融中心的基石」這題目。

利益至上 不理會社會責任

 其實,以前企業對所謂的社會責任與倫理並沒有很明確的概念,大多只是抱著「取之社會,用之社會」的觀念來做一些公益的事,回饋社會。不過,近年企業的社會責任與企業倫理因某些國際大企業接連發生醜聞事件而備受重視。

 企業獲得利潤,並不單來自企業經營的結果,而是來自於社會消費及企業所處的環境文化、政治等因素互動的結果。一個能擔負社會責任與遵守企業倫理的企業,才能得到各方的支持,創造更多的利潤。社會大眾對企業社會責任範圍相當的廣泛,可以包括掃除貧窮、控制犯罪、促進政府改善行政效率等。

 在1930年前,企業唯一目標是賺取最大利潤,在1919年,美國密西根法院曾宣稱企業機構營運的主要目的就是替股東賺取利潤。從1930至1960年代早期,社會開始強調企業的責任不只賺取最大利潤,還要在顧客、員工、供應商、債權人及社區之間的爭議中維持一個公正的平衡點。事實上,這時期企業對社會責任的改變,是工會興起的結果,工會促使企業開始思考有關賺取利潤以外的社會責任。例如,1935年美國國會曾修法,准許企業機構以5%的盈餘,捐獻為免稅額度來承認公司的社會責任。1960年後,企業多主張企業組織應該參與解決社會問題,回饋社會。

 「以前公司很著重財政表現、產品及服務、公司管治等,但現在愈來愈看重員工、企業社會責任等。企業社會責任不是指慈善事業,公司捐了多少錢,不是關於公司賺了多少錢,而是怎樣賺。」

 基本來說,企業組織的功能就是創造利潤,而政府應以其所收之稅金解決社會問題。如果企業承擔愈來愈多的社會責任,那企業的功能和政府的功能就沒有多大的差別了,企業也會因而愈強大並累積更多的資源,成為一個無法與其反抗的壟斷組織。

 不過,也有專家學者從反面觀點來辯護企業的社會責任。其中主張企業機構的目標,應在於利潤的最大化。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Milton Friedman在其《資本主義與自由》(Capitalism and Freedom)一書中提到:企業唯一的一項社會責任是替股東獲取最大利潤,便是運用其資源於各項業務,以提高利潤,但必須遵守企業遊戲規則,從事公開及自由競爭,不得有欺詐及不法之行為。如果公司以其資金去從事不能創造利潤的活動是不合法的。

 除了Milton Friedman的「利潤至上」論點外,還有其他反對理由,例如社會參與的成本過高;如果企業組織承擔愈來愈多的社會責任,其功能和政府就沒有多大差別;企業組織已有太大的權力,若讓其介入社會活動將使其權力過大等。

從利己提升到利他

 到底一個企業應該負擔多少的社會責任?這是非常難答的問題,但對企業而言,應先衡量本身能力和平衡內外利益後,再決定應採取的行動。

 不管對企業的社會責任的爭論如何,不可否認的是企業愈來愈重視社會責任。社會責任的分類有很多種方法,曾有學者將一個企業所採取的社會責任行動分為八類:

 1、在製造產品上的責任:製造安全、可信賴及高品質的產品;

 2、在行銷活動中的責任:如做誠實的廣告等;

 3、員工的教育訓練的責任:在新技術發展完成時,以對員工的再訓練來代替解僱員工;

 4、環境保護的責任:研發新技術以減少環境污染;

 5、良好的員工關係與福利,讓員工有工作滿足感等;

 6、提供平等僱用的機會:僱用員工時沒有性別歧視或種族歧視;

 7、員工之安全與健康:如提供員工舒適安全的工作環境等;

 8、慈善活動:如贊助教育、藝術、文化活動,或弱勢族群、社區發展計劃等。

 雖然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原因許多是來自於工會、消費者運動、環保運動等壓力,但企業是否應善盡社會責任的問題已受到肯定—遵守企業倫理,才能得到社會的支持,創造更多的利潤,同時也能回饋社會。現代的企業體不但要先從「利己」的社會責任做起,更要有意地提升到「利他」層面,以塑造一個名實合一的現代企業。

 「我們會支持全球及本土不同層面的計劃,國際上有Living with HIV等,本土就有渣打馬拉松,我們也十分鼓勵員工自發參加不同的社會服務。」真希望更多企業也能做到好像歐陽麗玲所說的,這個社會一定會更美好。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副刊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