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文:鍾欣琦
金庸的《射鵰英雄傳》再次擊退990萬中外「敵人」,借出達9777次,再次蟬聯去年度公共圖書館被借閱次數最多的「王牌圖書」,可謂「戰績彪炳」;圖書館委員會主席、公開大學校長梁智仁說:《射鵰》曾是他中學「入幕之書」,但是,當年他並非從公共圖書館借回來。
梁主席承認,求學時期甚少踏足公共圖書館。他說,「當時圖書館沒有向市民或學生作特別推介」,所以「至愛」讀物都是從學校圖書館借回來。
四、五十年前的公共圖書館沒有做推介工作,今天梁智仁就「擔起大旗」出招了。
梁智仁04年開始任圖書館委員會主席一職,到今年初,他揚言要推廣閱讀文化,矢要鼓勵市民多多「幫襯」圖書館,更定立目標:「全港七百萬人都是圖書證的持證人」,「使出」三大招式(見附表)。
梁智仁還有很多「瑣碎」招數來推廣閱讀文化,但今天的閱讀風氣,跟從前「他的年代」已有很大不同。閱讀方式由書本轉變成在互聯網尋知識,連帶也拖累了學生的語文及溝通能力。
閱讀形式變 削弱表達力
曾在醫學院有三十八年教學經驗的梁智仁,抱怨現在醫科生缺乏良好表達能力。他說:「學生英文水平仍較我那年代差,表達能力不夠。若是表達能力好,只需用十個字,就能令人印象深刻;但現在的學生用廿個字也未能表達出意思,用字又未必恰當。……表達能力,都是從看書培養出來的。」
為甚麼這樣悲觀?梁智仁說:「現代人尋求知識不再是看書,而是到互聯網尋找資料……但我們看書,除了關心故事情節,無形中也吸收了文學的益處,學習那些溝通、文筆、寫作手法……」他認為現代人不是沒有求知心態,而是方式轉變了。
他認為,若只使用互聯網搜索器去尋找知識,知識確是豐富了,但當跟別人溝通,就會失去個人表達的風格。而建立個人風格,還有賴多看書,令到溝通的內容,既有恰當的字詞又有趣。這正是閱讀帶來的好處。
現今的閱讀風氣跟五十年代相比,已經有「天淵之別」。梁智仁慨嘆:「當年沒有電腦,電視也是剛剛『出生』,除了運動外,大家都喜歡看書。就算英文中學,也流行閱讀。」
梁智仁的中學時代,正值是武俠小說盛行的五十年代,他無可避免地成為金庸迷之一。「《射雕英雄傳》、《書劍恩仇錄》……因為故事生動,好像身臨其境;以前看過十多本,現在已經忘記得『七七八八』……。這些書,都是從學校圖書館借來看的。」梁智仁談起,還是津津樂道。
除了金庸,還有英文的偵探小說,也讓「讀番書」的梁智仁回味無窮。他陶醉地回憶說:「最喜歡偵探小說作家Agatha Christie(阿嘉莎.克麗絲蒂,代表作有《東方快車謀殺案》)的著作,故事中的偵探叫做Hericule Poirot 有兩撇長鬍,很精彩,我們那年代個個都知道。我起碼看了二十本(Agatha Christie)的小說」。
從「得獎」書重拾閱讀樂
據資料顯示,全港借閱人數最多的年齡組別是5至14歲;而借書人數最少的年齡組別是15至35歲。35歲之後,借書次數就有所反彈;隨著年紀越大,借書次數也越少。
梁智仁曾是過來人,深諳箇中因由,現時他正重拾從前失去的閱讀樂趣。「直到最近十至十五年,才積極抽時間看書。以前讀大學,之後專科訓練,到出來工作要升職,然後工務繁忙……那時候只看雜誌。」
離開「書海」好一段日子,重回大海又要從何入手?
「閱讀那些出名作家的作品,例如諾貝爾得獎作家的著作、英倫的布克曼的得獎者著作,又如《The Grapes of Wrath》、《Hundred Years of Solitude》……」但看書時間始終有限,他唯有在坐長途飛機享受閱讀之樂。
那麼,主席還會有空到公共圖書館走一趟,借書回家看一看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