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近代廣州十八甫的油畫。
■晴 朗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南粵的春秋兩季,媒體的長槍大炮一致對準南來北往的班機,廣交會期間,各類膚色人種變化著流花會館裡的訂單數字,締造著一個又一個的商業希冀。就在越來越精明的老外們紛紛把自己的暫居之所挪至廣州市區外圍的花都番禺之時,忽然想到那塵封在廣州千年外交史中,老舊的歷史所在——「懷遠驛」。
封建時代,朝廷把接待遠方來客稱為「懷遠」,把提供給因公來往的外國使節、官員暫住和換馬的場所稱作「驛」。宋代,廣州官府接待外國使者、商人下榻和從事貿易活動的地點名叫「共樂樓」,(當時為西湖藥洲即今教育路南方戲院一帶)。明永樂三年(1405),於廣州十八甫路設「懷遠驛」。
明朝推行閉關鎖國政策,不准許私人經營對外貿易。外國要與中國互通有無,只能通過朝貢的形式進行,這種以朝貢為名,行貿易之實的方法,被稱為「朝貢貿易」。按《大明會典》規定,能隨貢使到北京進貢的人,只能是隨行人員中極少數的一部分,其餘的人便留在「懷遠驛」進行各種貿易活動,也因此,「懷遠驛」成為了當時廣州對外貿易的中心。
是時,「懷遠驛」是名正言順的官辦,由專門管理海外貿易的官方機構市舶使管理。中國官吏在這裡檢查外國船隻運來的貨物,並由朝廷抽稅和收購。外國商人也通過從事中介貿易的商人,把中國政府收購後剩下的貨物賣出,買回中國的貨物。
後來,外國船隻來得多了,外國貢使和商人的數量日益增加,務實的老廣們讓陸地逐步向珠江伸延,「懷遠驛」進一步發展,在驛館旁邊另建成一「官房」。想來,那一百二十個寬敞而華麗的房間定叫那些金髮碧眼的高鼻子們安居得樂不思蜀,而廣州十八甫也理所當然地成了廣州當時經濟的龍頭。
由於航運的關係,清代江岸繼續南移,清政府在十八甫的南面設立十三行。及至清末十三行衰落,十八甫又再度繁榮起來,不過,這是後話,也與航運沒多大關係。
當時何需再現,昨日不必再提,無可爭議的是熙來攘往的流花會館明年迎來了第100屆廣交會,世界依舊向這裡投來注視的目光。國人好客的熱誠傳承千年,老廣們在北京路、上下九、西關十八甫路始終笑容可掬。
變革或者是開放循著可以追溯的痕跡延續,不變的永遠是流通的必須,二十一世紀的廣州,懷遠依舊年年至,外商仍然歲歲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