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莫理斯
英文有一種流行了百多年的諧音俚語(rhyming slang),起源於倫敦東區(East End)的低下階層社會,有說最初是不法之徒運用的術語,及後流傳開來。由於該區的居民廣稱 Cockney,所以亦叫 「Cockney rhyming slang。」
諧音俚語的特點,是用兩個字或以上的短句取替常用的英文單字,而短句裡最後的一個字,必定是被取代了的字的諧音。例如較為人熟識的有:「apples and pears」(蘋果和梨子),指的是 stairs(樓梯);「pork pies」(豬肉批)是指 lies(謊話);不過香港人會覺得最妙的,大概是 「Duke of Kent」(根德公爵):在英文諧音俚語這是指 rent(租金),但廣東話俚語中,「跟得夫人」是指死命跟隨在男性背後的女友或妻子!
有很多諧音俚語經過多年來的普及化,不但早已成為日常英語,甚至連原來的諧音也失去,出處也可能被使用者忘掉。
例如英語 bread(麵包)一字,作為俚語可指「錢」,大多數人都可能以為皆因取其「沒錢便沒麵包吃」的意思,殊不知其實是來自諧音俚語中指money(金錢)的「bread and honey」(麵包和蜜糖)一詞;為了應用上的方便,久而久之「蜜糖」的諧音部分被省去。
常聽見英國人把「頭髮」或「髮型」稱為 Barnet(倫敦北部),是因為諧音俚語的原句 「Barnet fair」(Barnet 的市集)指的便正是 hair(頭髮)。
在英國讀大學時,劍橋牛津便流行類似的俚語來指大考成績:Geoff(即英國足球名將 Geoff Hurst)是指 First(一級);Attila(匈奴王阿提拉 Attila the Hun)指的是 「Two-One」(二級一等);Desmond(前南非大主教 Desmond Tutu)指 「Two-Two」(二級二等);而 Douglas(前英國外相 Douglas Hurd)則指 Third(三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