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6年6月21日 星期三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副刊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歷史與空間: 詩人的三點推論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6-06-21]
放大圖片

顧 農

 中唐詩人李播(字子烈,789∼?)當時詩名甚著,白居易稱頌他「動筆詩傳鮑謝風」(《寄李蘄州》;但其人之詩傳世者甚少,《全唐詩》卷四九一僅錄存其《見志》詩一首:「去歲買琴不與價,今年沽酒未還錢。門前債主雁行立,屋裡醉人魚貫眠。」態度不免無賴,詩尤近於打油,完全看不出有甚麼鮑(照)謝(靈運)之風。又《全唐詩》卷七七三有署名李播的一首五絕《見美人聞琴不聽》:「洛浦風流雪,陽台朝暮情。聞琴不肯聽,似妒卓文君。」不知道這詩的作者與當過蘄州刺史排行十九的李播李子烈是否為同一人。此詩稍見情志,但似乎也並沒有甚麼特別值得推崇的地方。白居易何以那樣高度評價他的詩,實在難以理解。按白居易在自己的《對酒有懷寄李十九郎中》一詩中引用過李播《悼故妓》中的兩句:「直應人世無風月,始是心中忘卻時」,也同樣未見得如何秀出。

 李播名聲很大而作品無多佳作尤少的奧妙,從《唐詩紀事》(卷四十七)的一條記載中可以得到一條重要的線索,原來他把自己的一批作品全都送人了:

 (李)播以郎中典蘄州,有李生攜詩謁之。播曰:「此吾未第時行卷也!」李曰:「頃於京師書肆百錢得此,遊江淮間二十餘年矣。欲幸見惠!」播遂與之,因問何往,曰:「江陵謁盧尚書。」播曰:「公又錯也,盧是某親表。」李慚悚失次,進曰:「誠若郎中之言,與荊南表丈一時乞取。」再拜而出。

 這位李生實在好玩,就拿著花百錢買來的詩卷在江湖上混了二十多年,最後碰上了原作者,這才露了餡兒,但他還要繼續這樣混下去,所以乾脆向李播乞討這一批作品的著作權,並厚顏無恥地要求刺史大人幫他掩蓋事實真相,而李播也就成全了他。

 由這一段記載我們可以得出三點推論:

 首先,唐代應試舉子在參加科舉考試前將自己的作品寫成卷軸送給達官貴人、文壇先進以獲得聲譽,幫助自己考試成功,這是人們熟知的「納卷」、「行卷」之風;從李播的故事我們又得知,那些鄭重其事送出去的卷軸,接受者未必保存,中晚唐時,舉子投獻的卷軸數量很大,接受者也難以保存那麼多,一部分可能作為廢紙燒掉,也有一部分被處理給「書肆」即當時兼賣各種文本的書店—通過這裡進入流通領域。書肆應是唐代重要的媒體,詩歌和其他作品通過這一渠道得以傳播,而有一些敗類也利用這裡的資源竊取名利。

 其二,唐人可以將自己的詩像其他禮品一樣送人,同時也就有可能像其他財產一樣被別人竊取。《全唐詩》裡有同一首詩分列於不同作者名下的情況,除了誤傳以外,也應當考慮贈送和竊取的因素,當然一定要有確鑿的根據,決不可製造「冤假錯案」。

 其三,最值得我們注意的是,李播將自己的優秀作品(行卷裡當然抄寫得意之作)送人以後,自己就兩手空空了。這似乎說明他那些有「鮑謝風」的好作品均寫於「未第時」,一旦功名到手官服加身,他再也不寫詩或寫不出甚麼好詩,敲門磚這時已經沒有甚麼用了。這正如現在有人一旦當了教授,就不再寫論文,或只寫垃圾論文,很滋潤地躺在那裡吃老本、享清福了。

 也許由此還可以推出其他結論,尚在研究之中,如有所見,當繼續彙報。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副刊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