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6年7月1日 星期六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副刊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歷史與空間:劍橋漢學與「島夷威酋」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6-07-01]
放大圖片

——劍橋漢學緣之一

 ■陳 玨(普林斯頓大學博士)

 今年二月底,我在南半球的夏末,從電郵中驚悉在當月的二十四日,漢學大師杜希德(Denis Twitchett)先生因急病在劍橋辭世,不勝震悼。杜希德又譯崔瑞德,歷任劍橋大學漢學講座教授和普林斯頓大學胡應湘漢學講座教授。他在二十世紀後半葉執英美的唐史研究和中國的通史研究之牛耳,為漢學界所公認,而其領導漢學的研究潮流之傑出貢獻至少有以下三方面,第一為與已故哈佛的近、現代中國研究鼻祖費正清(John K. Fairbank)珠聯璧合,共同主編十五卷本《劍橋中國史》(尚未出齊);第二為在二次大戰後使歐洲與《通報》(T'oung Pao)比肩的漢學名刊《泰東》(Asia Major)復刊,並親任主編,直到二十世紀末;第三為從上世紀七十年代開始,主編《劍橋中華文史叢刊》(Cambridge Studies in Chinese History,Literature, and Institutions),已出版約五十種專著,刊頭題字者不是別人,正乃是已故耶魯漢學巨擘傅漢思(Hans Frankel)夫人、海外名書法家張充和(亦即香港名報人兼鑒賞家董橋對其文人書法推崇備至的「充老」)先生。杜師慧眼識英雄,廣結善緣,通過這一套世界級學術叢書,識拔和培養過分佈在歐、美、澳、亞各洲的一、兩代年輕的學人,後來不少都成為出類拔萃的漢學家,外國人中不乏麥大維(David MacMullen,現任劍橋大學漢學講座教授)和費思棻(Stephen Fitzgerald,澳大利亞國立大學漢學教授、中澳建交後首任駐華大使)這樣響噹噹的名字,而華人中則包括如今名聞遐邇的黃仁宇(黃氏在其身後出版的回憶錄《黃河青山》中對此有詳細記錄)和王汎森(英國皇家學會院士和台灣中央研究院士,台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所長)等在內的第一流人物。杜師的輝煌的學術生涯,起於劍橋,終於劍橋(他榮休之後,離開美國,隱居劍橋),而中間普林斯頓度過的全盛時期,則努力將劍橋漢學匯通於美國的主流學界,其溝通英、美漢學研究的功德,當世無能出其右,如今緬懷,即使稱之為「杜劍橋」,亦當之無愧。

 由於杜師生前十分清高,十分低調,他的三大貢獻,在中文世界,除了《劍橋中國史》外,鮮為人知。尤其是《劍橋中華文史叢刊》的來龍去脈,國內至今仍深閨少人識。我在杜師的晚年,受命協助他籌備出版該叢刊中文版,從學術史的整理角度,多有收穫。如今國內國學熱和漢學熱風起雲湧,去年在政治文化的中心北京,由人大創辦的國學院之粉墨登場,固已為讀者所耳熟能詳,而今年由地處海濱的福州大學始作俑之第一家國際化漢學院,據可靠消息,已呼之欲出,手筆很大。在地無分南北的國學和漢學兩熱中,我感到不妨持「真品作借鑒」的態度,平常心對待。《劍橋中華文史叢刊》,無疑屬真品,故敢借香港《文匯報》一角,與讀者分享。

 劍橋的漢學,有與外交相結合的傳統,其第一任漢學教授威妥瑪(即威妥瑪音標創始人,曾國藩書信中之「島夷威酋」),就做過晚清的駐華公使。二十年前,記得楚辭研究家蕭兵兄訪問了普林斯頓後,曾詫異地說,普林斯頓的教授怎麼個個的衣著都像是外交部長似的。我從《劍橋中華文史叢刊》中挑出介紹的第一本書《張載的思想》,著者葛艾儒(Ira Kasoff)就是普林斯頓的博士,後來成為職業的外交家,有一段傳奇式的經歷,回應了上述的兩大傳統。眾所周知,在宋明理學研究中,張載哲學的難度最大,歧義最多,是學術界關注的熱點之一。但是,也許很少人知道,在國內出版第一部張載研究的專著的1982年,大洋彼岸的美國也在普林斯頓問世了一部重要的博士論文,研究十一世紀的思想史大氣候,張載的天、地、人觀念,聖人觀,以及張載與二程的關係等。該博士論文由美國漢學界研究思想史的大師之一、普林斯頓的漢學鼻祖牟復禮(Fritz Mote)先生指導,而著者葛艾儒並曾在70年代末期遠涉重洋到北京,以一年時間,親炙張岱年,有每週定期的討論張載之二人雅聚,成果即這部《張載的思想》,其問世與國內姜國柱《張載的哲學思想》的出版,見證了80年代初在中外學術的交流尚十分隔膜的階段,中、美學者不約而同地關注張載的思想的一段佳話,正因其鮮為人知,更彌足珍貴。《劍橋中華文史叢刊》一般不出版普林斯頓的博士的著作,為免近水樓台先得月之嫌,而杜師對此書竟網開一面,其學術價值和在當時的前沿意義,可見一斑。

 二十二年過去了,葛艾儒棄儒從政從商,現官拜美國駐上海總領事館首席商務領事,以職業外交家的身份出現,其一舉一動,為媒體關注。他的太太艾秋興(Ellen Eliasoph)也並非等閒之輩,當年作為中美首批交換留學生,負笈北大,如今乃時代華納的中國區總裁,在以上海為大本營的中國娛樂界大展拳腳,風頭之健,甚至超過了她先生。

 物換星移,牟復禮和杜希德先生已先後在去年和今年二月遽歸道山。今天的葛艾儒,想來是當年指導和識拔過他的二位先生所始料不及的。但是,儘管其「不務正業」,嚴格看來,其人至今仍不失為國際間的為數不多的張載的研究者之一,而這部外交官筆下的思想史,居然仍然有重新用中文出版的價值,則足證杜師當年的知人洞見,有運籌帷幄、決勝於二十年之外的長算。謹以此小小傳奇,開始「劍橋漢學緣」第一篇。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副刊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