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6年7月1日 星期六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副刊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豆棚閒話:聽聽那濤聲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6-07-01]
放大圖片

 ■丁 純

 周末閒暇,突發異想,懷著好奇心到《詩經》裡去找「波濤」字眼,未遂,不甘心,「百度」一次,但,仍然找到不到「濤」在《詩經》裡的蹤影。

 有些失落、鬱悶,內心還略微惆悵。

 曾經,一想到波濤洶湧,便想到「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還會聯想到「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如此激越、豪邁的情懷,卻遠離《詩經》產生的時代很多年。

 大概,我們在《詩經》裡見到的水,乃「悠揚之水」,細微、澄澈,透明中含著甜蜜。人們可以看到水底的生物,小蟲、小魚、小草,在岸邊還有鳥在叫、蝴蝶在飛……即使,風吹過水面,掠起的是漣漪,離波浪的程度很遠。在我想來,那時的河水應該很充沛才是,可是詩的作者們卻忽視了水,忽視了有些野性的濤聲。

 濤聲是天籟中最有份量的聲音,它使人的情感碰撞後,頃刻間迸發。李白當年的「黃河之水天上來」感喟,像籃球灌籃高手痛快利落;杜甫的「天地黯慘忽異色,波濤萬頃堆琉璃」,內心的苦,誰人知道?所以,我以為,濤聲,不是浪打浪的簡單的聲音組合,而是震徹人心肺的宇宙之音。

 假如,沒有濤聲,「落霞與孤騖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少了精彩,因為畫面雖美,配上聲響才能讓人覺得真實;張繼的《楓橋夜泊》才會千年之後魅力不減,是鐘聲彌補了濤聲的缺憾。

 那年,與幾個朋友相約去岳陽,「洞庭波兮木葉下」的季節,可是,岳陽樓外的洞庭湖,很難聽到什麼濤聲了,水淺不說了,還散發著異味,令人不忍卒目,何談詩情呢?旅遊觀光的人,大都衝著范仲淹的名句而去,「先天下之憂而憂」,卻沒有焦慮腳下的土地,他們手裡拿著數碼相機,嘴裡嚼著零食,耳朵塞著mp3……濤聲沒了,早就沒有了,「一片自然風景便是一種心情」,這是華滋華斯的詩句吧,在岳陽,卻一點不相稱。

 為了尋找濤聲,我曾四處奔波,得知汕頭南澳島的幾個海灣,開發程度不高,很感興趣,去了,不失望,滿心喜悅。站在南澳島的「宋井」旁邊,極目遠眺,腳下的浪濤毫不吝嗇撲來,心醉啊。彷彿間,想到了羅大佑的《海上花》……「殘留水紋,空留遺恨,願只願他生,昨日的身影能相隨,永生永世不離分。」這樣的句子,倘若離開了濤聲,失色。

 這些年,恍惚之間,河裡的水少了,淺淺的河水,裸露著河底的黃沙,聆聽濤聲是件非常奢侈的事情,很多人沒有見過大海,不奇怪,很多人居住在大河旁邊的人,聽不到濤聲,也不奇怪了。要想聽濤,經過長途跋涉,方能如願。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副刊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