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6年7月15日 星期六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新聞專題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樊建川:創民間博物館先河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6-07-15]
放大圖片

本報駐西南記者 陳宇保、郭怡

 去年9月,國民黨前主席連戰在接受央視記者採訪時曾說,他「最近感到蠻高興」,「因為我看到四川有老百姓成立了建川博物館群,也建立了「國民黨抗日軍隊館」。「七七事變」69周年前夕,本報記者採訪了建川博物館群的創建人樊建川。他投資2億元人民幣,建成了佔地500畝、包含三大系列、25個展館的建川博物館群落。用他自己的話說,「為了未來,收藏教訓。為了和平,收藏戰爭。」

 樊建川當過知青、軍人、副市長、商人、收藏家,也當過作家,現任全國政協四川省常委、四川省建川博物館館長、成都建川實業集團董事長。修建博物館是公益性事業,一般由政府出資興建。樊建川作為一個民營企業家出巨資,並將自己歷時20多年來收藏的200多萬件文物,其中包括50多件國家一級文物,全部用來營建他的「博物館群落」。在這個神州大地上,卻也屬空前之舉。

「再苦,苦不過抗戰將士」

從一個民間收藏家,成長到企業家、博物館營建專家,樊建川經歷了無數艱辛。博物館群在2004年夏天開始策劃籌建,他要求必須在抗戰勝利60周年紀念日的2005年8月15日開館。不到一年時間,要在500畝土地上完成建築總面積達10,000平方米的展館以及其他附屬設施,可以想像其難度之大。但是,他的願望實現了,2005年8月15日開館的第一天,就有6萬參觀者湧進了他的博物館參觀,記者看到參觀者的留言中用得最多的一個詞是「震撼」!

事後記者採訪樊建川,他說:建館過程確實又苦又累,但我不需要像抗戰將士那樣以命相搏,想到這一點,現實中的苦和累,我和我的員工們也就不以為然了。

殘缺碉堡 扣人心弦

從成都驅車,約一小時車程,便到達大邑縣安仁鎮建川博物館。先映入眼簾的,是在通往建川博物館的大道中央,一座被炸得殘缺不全的鋼筋混凝土日軍碉堡。這是樊建川耗資5萬元從天津尋得,殘缺的日軍碉堡,未做任何修飾,讓人一看,感覺彷彿又回到了那腥風血雨的抗戰歲月。一位身材魁梧的抗戰軍人雕像,手舉鋼槍,巍然聳立於碉堡之上,他彷彿是在歡呼我們民族的勝利。這尊雕像與那殘缺的碉堡融為一體,扣人心弦。

順著這條大道走,前邊分別是眾志成城抗戰館、國民黨抗日軍隊館、共產黨抗日軍隊館,援華軍隊館、侵華軍隊館,侵華日軍館、中國抗俘館以及衛軍醜行館。再往裡走,是剛完工不久的壯士(1931—1945)廣場。

闢專館紀念抗日戰俘

 在建川博物館抗戰系列館中,有一個專為在抗日戰爭中被俘的中國軍將士樹碑立傳的博物館—中國抗俘館,這在全國為數不少的抗戰博物館中,迄今似無第二家。

 中國抗俘館外形是陰森的高牆,猶如監獄,這樣的設計,暗喻抗戰將士自成為俘虜後,他們身處的時間和空間,就像監獄一樣令人窒息。在這裡,展示著許多抗俘們以各種形式向侵略者抗爭的照片。最具感染力的是一副題為「鳥翅」,攝於抗戰時期的山西戰場。兩名日軍正在對一位被俘的八路軍偵察員搜身,偵察員雙手敞開上衣的姿勢猶如一隻大鳥正張開他的翅膀,畫面讓人想像這位八路軍士兵將像一隻大鳥飛出魔掌,絕處逢生。

 樊建川為此專門在館中設計了一個露天景觀,一塊空地上擺放著「鳥翅」巨幅圖畫,其上方陰森的高牆上畫有偵察員幻化成鳥兒飛出高牆,衝上雲霄的圖像。

 那幾十米的空地上,野草茂盛,野花妍放。記者認為,這幅照片以及整個場館的設計,恐怕是逝去的和有幸生存下來的眾多抗俘心境的真實寫照。

紀念民族奮起 連戰落款「七月七日」

 建川博物館各系列館館名的題寫人,有中國著名書法大師啟功、中共抗日名將呂正操、美國飛虎隊將領陳納德遺孀陳香梅和國民黨前主席連戰。

 去年,連戰訪問大陸前後,在成都經商的台灣人林念平將建川博物館群正在修建國民黨抗日軍隊專館一事轉告連戰,連戰欣然同意了題寫館名的邀請。回台不久,即揮筆在一方長約150厘米、寬約70厘米的紙上寫就「國民黨抗日軍隊館」8個大字。字寫好後,連戰發現自己印鑒大小與字體大小比例不甚合適,於是又專門花了一周時間按題字比例重刻一枚印鑒,方才蓋上。

 但是,館名的題字時間,連戰清楚寫明是「二○○五年七月七日」,這也是他深思後的決定。他認為,日本在1937年7月7日發動「七七事變」,這一天標誌著抗日戰爭的全面爆發,從那天起,掀開了中華民族全面抗戰的序幕。將題字時間署為「七月七日」,就是為了紀念中華民族團結奮起,共同抵抗外辱的這一特殊日子。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新聞專題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