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6年8月16日 星期三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社評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新加坡發展模式對香港的啟示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6-08-16]

■張志剛 資深評論員

 人總喜歡競爭和比較,城市也是一樣。在上海真正冒起之前,香港和新加坡就是亞洲雙城記中的主角。兩個城市背景相近,都是面積細小的城市,人口以華人為主,都接受過英國統治。在經濟和社會發展上,在香港人的位置和角度,都認為香港一直優勝於新加坡,甚至在文化上,香港人也自覺比新加坡優越,香港人總覺得新加坡人比較笨、小器、墨守成規。而在新加坡人的眼中,香港人缺點多多,惟利是圖,自私自利……

參訪研究新加坡有利無害

 新加坡和香港都有點自負,都要把對方看成競爭對手,都要表現得比對方優越。這個亞洲雙城記的故事,其實代表著走在兩條不同道路的成功故事。最近特區行政長官率團訪問獅城,惹來香港一些冷嘲熱諷,一些人更認為去錯地方,新加坡不應是香港學習的對象。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更何況新加坡和香港有極多相類似的背景。新加坡在某些方面的成就,也是舉世矚目,參訪是一條發展道路,研究另一種成功模式,對香港未來的發展,只會有利無害。

新加坡政府發展經濟一力承擔

 要研究新加坡,《李光耀回憶錄》是不能不看,而且要一看再看。回憶錄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一節,是李光耀回憶一次從辦公室外出時,剛遇上學校放學,李光耀的座駕就在學生人龍前停下。李光耀感觸起來,這些學生很快就要畢業,之後就要找尋工作,這就是他的重擔。新加坡原本只是為英國人及其軍隊服務,是英國在遠東區的一個後勤補給中心。英國人一旦離開遠東,新加坡頓失所依。新加坡那時的專長是搞文書服務,商業活動不多。但獨立之後,就得自力更生,找尋新的出路。新加坡政府由獨立開始,就想著如何為新加坡人找生意、找工作,所以新加坡政府一開始,就把新加坡的經濟發展的重責挑在肩上。根據李光耀的回憶,英軍撤離時,新加坡人以乞求的口吻,請英國人留下修船用的船塢,讓新加坡人可以轉型從事商船的維修生意。大生意不會做,就連羽毛球生產也要吸納。所以新加坡政府的發展道路,是政商一體,政府對經濟發展的重任,也是責無旁貸,一力承擔。

港英政府並非把香港福祉作首要任務

 但香港就不一樣,英國佔領香港,其中一個重要目標是方便英國商人。所以香港在港英時期是政商並進,甚至可以說是政府為商人服務,但政府本身並不懂營商。在四九年後大量資金和人才來到香港,港英政府根本不需要為商業操心,而政府的運作,基本上不是以當地人民長遠福祉為首要目標。當地人民在經濟發展中分得利益好處,這是偶然或必然的結果,而不是最初港英政府的首要任務。

特區政府應扮演更積極角色

 兩個不同的起點,令到星港兩地的政府懷著不同的信念。這兩套不同的信念,以前都有成功的歷史,但在全球化的進程中,生產要素可以完全自由流動。如何保持一個地方的競爭力,令到主要生產要素停留在此,產生經濟活動和經濟效益,令到人民可以就業、政府獲得稅收,這就是政府必須承擔的責任。

 匯賢智庫在成立典禮上,主席葉劉淑儀就總結了香港的經濟發展經驗,長期的不干預政策,令到香港喪失科技發展和創新的能力,以至經濟基礎越來越窄,金融市場成為未來香港對外競爭的唯一王牌。要拓闊香港的經濟基礎,政府必須投放資源,扮演更積極的角色。

 葉太在港英政府和特區政府一共工作了二十多年,對香港經濟發展道路,應該非常熟悉。要政府在經濟發展上扮演更重要角色,那就是新加坡政府走過的道路。新加坡過去三十年走過不平凡的道路,正是為政府、商界、學者,享受互相結合提供可行的典範。 (本欄每周三刊出) (文匯論壇)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社評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