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清田 資深評論員
通識科是2012年大學入學的必修科。它是獨立一科,但又涵蓋生物、物理、化學自然科學和地理、經濟、歷史等人文科學。自然科學科和人文科學各科仍然獨立存在。現在似乎有一個趨勢,一窩蜂趕「通識熱」,似乎可以不太理會原本自然科學科和人文科學各科,卻又不太清楚什麼是「通識」,什麼不是,應怎樣教,用什麼教材和方法,於是把舊方式稍改一下便成為新「通識」。到底通識科性質和要義是什麼,在現代教育佔什麼位置,和現有的各專科之間是什麼關係,怎樣分、怎樣合、怎樣互補互濟,是往下教育發展的一個關鍵問題。
通識教育世界各地都處於摸索階段
「通識」科這個摸索階段已過了五六年,現在正式開始可能還要摸索五六年。推行通識教育,是回應現代社會、經濟、文化和政治,以至全人類發展的需要,全港初中和高中學生需要的是和以往不同的認識、心理、教學方式和取向,才能取得成效。「通識」不單在香港是新事物,在全世界也是,全世界都在摸索。沒有現成的方法,方向、目標和成敗標準也一片混沌,恍如天地初開。這是一切草創事物的正常狀態,不是這樣便不是影響又深又廣的新創事物。
新創事物一方面是偏離和突破現狀,自立新領域和實體性,一方面是從現狀中汲取資源,深入現狀現實現象,把舊現狀現實現象轉化為新現狀現實現象。全港中學教師需要深淺不同的訓練,邊學邊教、邊教邊學。往下這五六年摸索階段,各方面需要不斷總結和提升。這些方面,從官方到民間都很不足。
通識科和生物、物理、化學自然科學,以至地理、經濟、歷史等人文科學之分,在於通識是全人通才,傾向於「意識」,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是分科專業,傾向於「知識」。通識的「意識」和專業的「知識」分際之餘,又互相辯證和轉化。通識是跨科際、跨「意識」和「知識」、跨人際。
世界缺少「通識」變得更異化
二十世紀,世界歷經兩次世界大戰,部分成因是西方主導的科學和理性主義走上歪路,機械化、神聖化和物化,到了自毀的絕境。西方開始大規模反省「現代」文明的科學和理性主義,但主流仍是科學和理性主義,科學和理性主義的思想主導性和方法進而進入全世界的人的生活和工作,分工分科和專業科更細,教育變成零件製造,知識越來越窄,人也幾乎只是變成零件。
二三十年來,隨著世界經濟發展和轉向服務性、資訊科技興起和全球一體化,以至社會民主化和地球環境惡化,文化創意產業成為經濟增長點,知識由分割分科的專性轉向綜合性、總體性,由科學和理性主義某程度回歸原始文明的感性主義,偏向總體性、未知的新可能和新空間的「意識」。意識是人的總體投入的因素(人和人的關係);專業是知識,專業是要剔除人的因素(人和自然的關係)。
香港應如何開展通識教育
香港現在的通識,是百年來一直向科學和理性主義、分工分科和專業科走的一個大轉變。通識比以前偏向「意識」,專業仍堅守「知識」。「後現代」社會中,通識把「人」擺在「事」中心,發言時「人」和「事」流動到什麼地步,把科學的客觀訊息放進那框架中。這不單是教育,而是遍及整個社會的生活和工作。在政治、管治和管理層面上,掌權當家主事的高級公務員、科學界、專業界、商界、政界、AO文官、領導者和行政人員,常犯的公關毛病,是不知一層層的問題,在茫茫大海中死守「專業精英」一端,把本體自尊、體制組織和規律、權力和利益捆綁,自陷被動,適得其反。
中小學教授、考核和應用通識,必須留意:(1)「通識意識」和「專業知識」的基本概念、來歷和原由;(2)怎樣由「通識意識」和「專業知識」不同觀點角度看同一事一物,在同一事一物上「通識意識」和「專業知識」怎樣匯流;(3)以時事及其他實例說明「通識意識」和「專業知識」的分合關係;(4)教授和考核或以「通識意識」為切入點,由「通識意識」進入和提升至「專業知識」,或以「專業知識」為切入點,由「專業知識」回歸和提升至「通識意識」。(本欄每周三刊出)(文匯論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