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6年8月30日 星期三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社評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法國扮演黎以衝突調解者的用意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6-08-30]

■鄭若麟 資深傳媒人

 當世界對高度介入黎以衝突外交調解的法國僅答應派出400人的維和部隊大表不滿之後,法國總統希拉克發表電視講話,表示法國已經得到聯合國和黎、以政府有關安全方面的保證,故許諾增兵至2000名,並願意承擔指揮責任。此舉一出,法國和希拉克總統頓時贏來一片掌聲。這是一步老謀深算的棋子,但也是一步危險的棋子。

加強法國對阿拉伯世界的關係

 希拉克總統的決定贏得了國內國際的普遍支持和讚揚,是有原因的,可謂一箭三鵰:從國際上來說,黎以衝突後聯合國好不容易達成的停火協議非常脆弱,隨時有可能破裂。國際社會,特別是美歐和以色列均希望聯合國維和部隊能夠及時進入黎以邊境地區,以幫助黎巴嫩政府軍將真主黨與以色列隔離開來,保證以色列北部邊境的安全。而法國前一陣子的猶豫對國際社會影響頗大。

 法國僅答應派出400名軍人的事實,曾一度使國際社會人人退縮。而意大利則打著「出兵換取維和部隊的指揮權」的小算盤,這對與黎巴嫩有著深刻歷史淵源的法國來說也是不能接受的。黎巴嫩可算是法國在中東的「最後堡壘」了。法國不能在前一陣子採取高調外交斡旋行為之後功虧一簣,讓意大利把「果實」搶走。因此,希拉克在衡量了風險與戰略利益之後,終於決定出兵。這對法國保持對黎巴嫩的影響和加強法國對中東阿拉伯世界的關係,顯然具有重要的意義。

改善法美關係

 而從法美關係來看,希拉克的決定也是「投美所好」、會收益頗豐的。美國人對黎巴嫩是又驚又怕。真主黨被美國視為「恐怖組織」。小布什很清楚美國大兵要是進入這個國家的話,將無疑會遭到代價沉重的恐怖攻擊。克林頓時期已經有兩百多名美國冤魂留在了那裡。因此美國急需找一個「墊背的」。法國出兵,對於美國來說是再理想不過了。

 在西方國家中,除了美英這兩個真主黨的死敵之外,能夠出兵而又具有一定的作戰能力的,非法國莫屬。因此希拉克昨天的講話使小布什鬆了一口氣。美國幾乎是迫不及待地「大讚」法國,這將會對改善法美關係提供新的契機。

提升希拉克的國內民意支持度

 第三,這一箭還有意無意地射中了法國國內的民意:希拉克總統自法國去年對歐盟憲法草案公投失敗後,在民意測驗中接連受挫。到了法國爆發大規模的反對首次僱傭合同法示威時,其聲望跌到了歷史最低點。這次黎以衝突使得希拉克有了重新展示其總統權威的機會。希拉克眼下在近一年時間以來首次在民意測驗中開始回升。希拉克總統出兵黎巴嫩的決定無疑將會再度為其加分。八月底是法國政界休假完畢重返政府工作的時刻。

 總統召開了暑期後的首次內閣會議,隨即公佈如此重大的決策,對希拉克來說,確實是一步好棋。今天法國媒體對此普遍持讚揚態度。此間傳說,希拉克總統有意連選第三任總統一職。如果傳聞不是空穴來風的話,那麼在今年年底前大幅提升民意,是必不可少的。出兵黎巴嫩可謂開了一個不錯的頭。

出兵也是一項風險很大的決策

 但同時也不能不看到,法國此舉也不是沒有任何風險的。真主黨與以色列之間的衝突並沒有真正找到一條和平之路。解除真主黨武裝看來也不是一項容易的工作。至少目前黎政府並沒有打算真正實施聯合國的決議。要知道,真主黨在這場衝突中不僅沒有失去黎民意,反而支持度有所提升,特別是在黎巴嫩基督教民眾之中。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也是拜以色列之賜:衝突中以色列不僅轟炸了真主黨主導的地區,而且也轟炸了基督教民眾居住區。這是一個嚴重的戰略錯誤。本來部分對以色列並無惡感甚至「親以」的部分基督教黎巴嫩人現在都改變了立場,反過來支持真主黨的抗以事業。而由於以軍尚未撤出黎領土,因此真主黨隨時有可能打擊以軍。反之以色列也一直在旁虎視眈眈,隨時準備再度攻擊真主黨。以色列政府因對這場衝突指揮不佳而於國內遭到廣泛質疑,不僅兩名被真主黨俘獲的以色列士兵仍然下落不明,而且真主黨武裝似乎也沒有在一個月的戰爭中真正遭到太大的削弱。因此,以色列內部再戰的呼聲這幾天似有升高的趨勢。停火後兩次主動攻擊對方的都是以軍。這證明對於以色列來說,和平似乎來得還不是時候。(文匯論壇)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社評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