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6年9月1日 星期五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副刊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亦有可聞:不貞的織女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6-09-01]

熊 明

 牛郎織女是中國古老的民間傳說之一,牛郎織女為銀河阻隔的情節以及一年一度七夕相會的結局,讓千百年來多少人為之一掬感傷之淚。

 牽牛織女本為星宿,後人們據二星宿而演繹出這一愛情傳說,流行民間。宋王觀國《學林》卷四《牛女》就說:「又世傳織女嫁牽牛,渡河相會。觀國案:《史記》、漢、晉天文書,河鼓星隨織女星、牽牛星之間,世俗因傅會為渡河之說,渫瀆上象,無所根據,惟《淮南子》云烏鵲填河成橋而渡女……」

 牛郎織女傳說出現很早,漢代王逸的《九思》中就已有「與織女兮合婚,舉天罼兮掩邪」的句子,《白孔六帖》卷九《橋》下的「烏鵲」條下引《淮南子》言:「烏鵲填河成橋,而渡織女」,也就是說,至遲在漢代,牛郎織女的故事就已基本定形和廣泛流傳。

 牛郎織女故事,主要是作為一個淒美的人神情戀意象而存在於中國的民族文化中,被歷代詩文反反覆覆地歌詠著。如曹植《九詠》賦云:「目牽牛兮眺織女,交有際兮會有期。」秦觀《鵲橋仙》詞云:「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牛郎織女故事見於小說,始於魏晉六朝,西晉張華《博物誌》中的《浮槎》一篇,也就是著名的「八月浮槎」的原典,有牛郎織女事,其大略言有居海渚之人,年年八月浮槎泛海,一年,經十餘日,「奄至一處,有城郭狀,屋舍甚嚴。遙望宮中多織婦,見一丈夫牽牛,渚次飲之」。後還,訪嚴君平,方知看到的是織女牛郎。故事中使用了民間傳說中牛郎織女居銀河兩岸的意象,不過,故事中牛郎牽牛而飲,織女在宮中紉織,他們似乎幸福地生活在一起,過著男耕女織的生活。

 然而,在唐人小說中,牛郎織女傳說卻遭到了改構,牛郎織女的形象、特別是織女的形象也發生了顛覆性的變化。

 在張薦的小說集《靈怪集》中,有《郭翰》(見《太平廣記》卷六八)一篇,其大略云,太原有一青年郭翰,少簡貴,有清標,姿度美秀,善談論,工草隸。早孤獨處,當盛暑,乘月臥庭中。有仙女來降,願與交歡。自云:「吾天上織女也。久無主對,而佳期阻曠,幽態盈懷,上帝賜命遊人間,仰慕清風,願託神契。」傳說中忠貞的織女,居然主動下降人間,與郭翰婚戀!當郭翰問:「牛郎何在?那敢獨行?」她卻說:「陰陽變化,關渠何事!且河漢隔絕,無可復知,縱復知之,不足為慮。」儼然一個背情棄義之人。而在七夕來臨之時,她又跑回天上,與牛郎相會,「後將至七夕,忽不復來,經數夕方至」。當郭翰問其「相見樂乎」時,她居然笑而對曰:「天上那比人間!正以感運當爾,非有他故也,君無相忌。」 用情不專不貞,又與蕩婦無異。

 張薦的《郭翰》,顛覆了牛郎織女傳說中織女的美好形象,織女由一個忠於愛情、堅貞守望愛情的人,變成一個不專不貞的風流天仙。而牛郎似乎沒有改變,還在銀河邊守望一年一度的相會,他在織女的眼中,已經變得不重要了,與他每年一度的相會,也變成「感運當爾」的應付而已。

 在另一篇唐人小說杜光庭《神仙感遇傳》中的《姚氏三子》(見《太平廣記》卷六五)中,織女也變為妖艷的女仙,與另外兩位仙女,通過下凡與人為婚的方式,令人「長生度世,位極人臣」。她們選中了姚氏三子,當然,由於姚氏三子沒有做到保守秘密、「百日不洩於人」的要求,織女等遂棄之而去。後經一「碩儒」點破,姚氏父方知是織女、婺女、須女星「降下人間,將福三子」,懊悔不已,但為時已晚,三子返,「至則三女邈然如不相識」。

 檢視《郭翰》等唐人小說對牛郎織女傳說的改構,其用心並無惡意,不像《補江總白猿傳》等小說,用以誹謗他人。這只是文人炫耀異想、逞競才華的一種表現方式。但這種改構無疑給我們提供了觀照民間傳說的另一種方式。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副刊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