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進華
鄭和(一三七一—一四三三),原姓馬,小字三保,佛家語音轉為「三寶」,人稱「三寶太監」,回族,雲南昆明人。洪武十五年(一三八二年),明軍進攻雲南,鄭和被俘,成為太監,發配為燕王朱棣的家奴。後來,鄭和追隨朱棣浴血奮戰,立下汗馬功勞,因而被朱棣賜姓「鄭」,易名和。終鄭和一生,雖然坎坷多艱,但功勳卓著,建樹頗多,其中最偉大的成就是七下西洋的遠航。
七下西洋之旅
永樂三年(一四零五年),奉明成祖朱棣之命,鄭和與副使王景弘、洪保、周滿、周聞、楊慶等人,率領一支由六十二艘「寶船」、兩萬七千多人組成的龐大船隊,從蘇州太倉出發,浩浩蕩蕩地遠航西洋,經越南、爪哇、蘇門答臘、錫蘭等地,到達印度西海岸。此後,他又六次遠航,最遠到達非洲東岸,歷經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航程十六萬餘海里(約合三十萬公里),在世界航海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宣告了一個世界大航海時代的來臨。
每到一處,鄭和船隊都以瓷器、絲綢、銅鐵器和金銀等物換取當地的土產,與各國建立友好關係,從而為發展遠洋航運,擴大中國對外開放,促進中國與沿途各國的經濟、文化交流,推動華僑對南洋的開發等都起到了積極作用。
據申海田等人考證,宣德八年(一四三三年)二月,鄭和第七次率領船隊下西洋時,由於操勞過度,不幸在印度的古里與世長辭,終年六十三歲。
無可否認的是,鄭和是一位英雄,誠如梁啟超先生所云:「及觀鄭君,則全世界歷史上所號稱航海偉人,能與並肩者,何其寡也?」明朝官方的史書對此竟無一字之記載,不能不令人為之浩歎。
《一四二一》之謎
二零零二年,英國前海軍軍官加文.孟席斯(Gavin Menzies)推出了一部新著——《一四二一:中國發現世界》(1421:The Year China Discovered The World),指出:在永樂十九年(一四二一年)前後,鄭和船隊進行了一次環球航行,先後發現了美洲、南極洲,以及澳大利亞:「一四二一年(永樂十九年),中國人首先發現美洲大陸,早於哥倫布七二年;中國人發現澳洲,先於庫克船長三百五十年;中國人到達麥哲倫海峽,比麥哲倫的出生還早一個甲子」。
孟席斯的這些驚人的「發現」一經公開,立刻引起了全球的矚目,歧見迭出,許多重大問題迄今沒有定論。
最讓學者們爭論不休的是:鄭和為甚麼要七下西洋?鄭和船隊的「寶船」到底有多大?穿過了太平洋和印度洋,鄭和船隊的終點在哪裡?鄭和究竟給後人留下了哪些遺產?
一切都顯得撲朔迷離。
總之,在沒有發現準確的直接證據以前,關於《一四二一》的爭論只能永遠是爭論,鄭和留給我們的也只能永遠是千古之謎。也許我們永遠也無法知道鄭和七下西洋的真相,但我們需要的是發現歷史真相的勇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