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6年10月6日 星期五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副刊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歷史與空間:荊軻,英雄抑或庸才?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6-10-06]
放大圖片

 ■漢代畫像磚上表現的「荊軻刺秦王」故事。可看到荊軻的憤怒、秦王的慌亂、秦舞陽的怯懦、掉在地上的樊於期頭。

容 與

 荊軻刺秦王是一個家傳戶曉的歷史故事,司馬遷為荊軻寫過傳記。此外,有一篇歷來被視為漢人作品的《燕丹子》就出色地塑造了荊軻的形象。太史公〈刺客列傳〉揭示荊軻的性格弱點較多。〈列傳〉敘述了兩個具有典型意義的事件,足以反映荊軻的性格特徵。一次他與蓋聶論劍,他的言論甚不合蓋聶的心意,蓋聶怒目而視,荊軻悄悄地離開了此地。又,荊軻曾與魯句踐賭博,因爭道路產生矛盾,魯句踐怒罵了他一頓,荊軻灰溜溜地逃跑了。司馬遷特寫此二事以表現他那種不愛與人爭執、怯懦怕事的品性。傳中稱他「好讀書擊劍」、「沉深好書」,又「其所遊諸侯,盡與其賢豪長者相結」。他曾以「術」游說衛元君,此術大概是些政治謀略。

 由此而知,荊軻是一個兼具書生和縱橫說客性質的人物。蓋聶怒目而視荊軻,大概蓋聶是個劍術行家,聽荊軻的言論粗疏,於是生氣地瞪了他幾眼。他的劍術不高明,還見於傳末引魯句踐的評語,「惜哉其不講於刺劍之術也」。似乎,司馬遷對於荊軻刺殺秦王失敗歸咎於他的劍術不精。後世陶淵明寫《詠荊軻》也繼承了太史公的意見,詩云:「惜哉劍術疏,奇功遂不成。其人雖已沒,千載有餘情。」

 《燕丹子》裡的荊軻是一位神彩飛揚的遊俠英雄。他救急扶危 「嘗家於衛,脫賢大夫之急十有餘人,其餘庸庸不可稱。」因田光吞舌而死,荊軻毅然答應田光的請求。在歡迎荊軻的宴會上,荊軻與太子丹門客的一場辯論,盡顯他的才華機智,他雄辯滔滔的口才令一座歎服。此外,他的果敢與謀略在刺秦王計劃的制定上與太子丹的猶豫和婦人之仁產生鮮明的對照,凸顯了荊軻處事的決斷和幹練。作品通過與秦舞陽的對比表現荊軻忍小辱以成大謀和神勇無畏的性格特質。文末載荊軻行刺失敗,身受重傷還「依柱而笑,箕踞而罵」,最後慷慨就義。《燕丹子》的作者似乎剔除了歷史人物荊軻身上的缺陷,極力塑造荊軻成為一個重知己所托、急人於難的完美英雄形象。

 司馬遷將荊軻行刺秦王失敗的原因歸之於人物的性格問題。而《燕丹子》的作者企圖將行刺失敗的原因歸咎於:一、太子丹的惶恐躁進——當秦兵破趙,逼近燕國的時候,太子丹催促荊軻成行。荊軻正等待他的一位朋友到來。二、秦王的詭計多端——秦王借奏樂為由,拖延時間,最後歌女以歌詞提示秦王,使秦王得以脫身。荊軻的失敗是由於「吾坐輕易,為豎子所欺」,所謂「坐輕易」意指犯了輕率的錯誤。荊軻的失敗是由於輕率,並非「劍術疏」所致。影響歷史的發展凝聚在這一瞬間,可惜功敗垂成,惹來讀者無限的遺憾和慨歎。這種文學處理手段令作品中荊軻的形象統一,符合全篇的主題。

 還有一點值得注意,〈刺客列傳〉中有一段太子丹的話不見於《燕丹子》。太子丹講述他策劃刺殺秦王的大計時提及「誠得劫秦王,使悉反諸侯侵地,若曹沫之與齊桓公,則大善矣;則不可,因而刺殺之」。《燕丹子》中荊軻執秦王袖說:「從吾計則生;不從則死」。此語背後的潛台詞正是〈刺客列傳〉太子丹的刺殺秦王大計。因《燕丹子》缺乏了這一段的內容交代,故此,荊軻此話有點突兀,這無疑是作品中一個缺陷。這個缺陷正反映出《燕丹子》的作者在「貶」太子丹以褒揚荊軻的韜略機智。與《燕丹子》相比,〈刺客列傳〉裡的荊軻就有點猶豫了。

 明代胡應麟稱《燕丹子》為「古今小說雜傳之祖」。綜觀作品,全篇在著力塑造荊軻的形象:一、借田光的嘴巴,通過與太子丹門客的比較,指出荊軻的英雄俠義;二、荊軻與太子丹門客辯論,表現了荊軻的才智超凡;三、荊軻在促成和實行行刺計劃顯露其智謀和膽識;四、荊軻的正氣凜然,從容就義。從塑造人物形象的角度來論,《燕丹子》的情節鋪排得相當集中和緊湊。

 值得特別說明的是,《燕丹子》是一篇宣揚血氣之勇的作品,小說的情節如田光吞舌、樊於期自刎(頭墜背後、兩目不瞑)、夏扶刎頸送行和荊軻的慷慨就死貫穿全篇,氣氛統一。我們可以說《燕丹子》是一篇成熟的短篇小說作品。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副刊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