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6年10月26日 星期四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副刊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紅繩結出領帶緣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6-10-26]
放大圖片

文:麥 琛

 在90年代初南斯拉夫內戰分裂之前,一般香港人可能未聽過克羅地亞這個名字。

 今天該國最為港人熟知的,大概是出產了幾個著名足球明星,以及間中打入世界杯決賽周。事實上,一項更為切身的克羅地亞文化,是作為其地方傳統服飾的領帶,天天繫在我們的喉頭要害。

 恤衫西褲、西裝領帶,是白領一族出入中環商業區的標準服裝。

 有否想過,我們每天結在喉頭的領帶,原來與地中海彼岸斯拉夫半島上克羅地亞的文化傳統有莫大關係?讓我們透過頸上布條,連線到這南歐小國的悠久歷史。

 不說不知,領帶發源自克羅地亞,領帶(cravat)與克羅地亞(Croatia)拼法相近,正是其同出一源的鐵證,這在英語與不少歐洲語言中都能看出端倪(法語cravate、德語krabat、蘇格蘭語gravat、塞爾維亞.克羅地亞語hrvat)。

話雖如此,懂得這典故的人相信不多。有見及此,為推廣克羅地亞與領帶文化而設的克羅地亞領帶學院,月前舉辦了一次行為藝術大型活動,宣揚這項世界遺產與克羅地亞的關係。

紅繩引領 串連克羅文化

 這個名為「繞克羅地亞一行」的活動,以臨海古城杜布洛尼克(Dubrovnik)為起點,用一條紅繩圍繞整個克羅地亞走一圈,返回杜布洛尼克結束,全長近4,000公里,象徵著「最小的領結,最長的領帶」。

 活動的核心小組成員共10人,包括4名爬山專家和3名記者。他們帶著紅繩,以徒步、騎馬、游泳及坐船等方法,攀山涉水沿國境一行。途中除了會跨越克羅地亞境內最高山峰(位於迪納拉山脈,1831米,說實話並不怎樣高)外,還會在幾個地方停留,與當地居民一起舉行展覽、音樂會、文化表演及體育比賽等活動;估計整個活動參與人數近百萬。

 是次紅繩繞國活動的一個主要目的是推廣該國旅遊。克羅地亞與意大利僅一海之隔,自羅馬帝國時代開始,至中世紀威尼斯盛世,都深受意大利半島的文化影響。

 到該國旅遊,必定不容錯過保留完好的羅馬遺跡,包括普拉(Pula)的圓形競技場(沒錯,競技場不單只在羅馬才有)、普列斯(Porec)的長方形教堂(幼法拉底主教時期,約6世紀)、斯普利特(Split)的戴奧克里先(Diocletian,284-305,羅馬皇帝,於286年將羅馬帝國分拆成東西兩國)宮殿建築群等。

 這些古建築,以及杜布洛尼克(有「亞得里亞海珍珠」之稱)和卓哥爾(Trogir)兩座古城,都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佈的世界文化遺產。

領結服飾 傭兵趨成

 領帶與克羅地亞到底是甚麼關係?這種源自名不經傳小國的文化,何以傳遍世界,成為成功人士的象徵?

與現代西裝一樣,領帶這項服飾成形於17至19世紀之間,並帶有軍事色彩。

 話說法皇路易十三在位期間,為其效力的克羅地亞僱傭兵團在標準軍服尚未成氣候的情況下,都選擇穿上具民族特色的服裝,包括在頸上配上領帶。如此裝飾觸發了時裝之都巴黎的民眾創意,爭相在頸上繫上色彩鮮艷的布帶,由廉價的麻質至高價的絲質都有,蔚為時尚。

 至路易十四時期,這名當代歐洲霸主愛上了領帶,出入重要場合前都會精心選擇領帶花式,使領帶文化風行歐洲。

 克羅地亞人創製了領帶,法國人把之宣揚於歐洲,而英國人則使其傳遍世界。

 領帶於英國流行,正值18至19世紀日不落帝國的海外侵略期,這種服裝文化也隨之流傳各地(主要是美國)。英國人也為領帶的製作和穿戴作出若干改革,包括今天最為常見的領帶結,稱為「溫莎結」(對稱倒三角結),相傳是由某一代溫莎公爵(即當今英皇嫡系)所發明。

 據不完全統計,領帶結法約80多種,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曾蔭權的標記「煲呔」(蝶形領結),就是其中一種最常見的結法,流行於英國上流社會。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副刊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