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騷亂周年
■邱震海博士 鳳凰衛視評論員
十月二十七日,是法國黑人青年騷亂一周年,法國一些城市舉行了紀念遊行;就在騷亂周年即將來臨之際,法國一些地方又發生了公車遭襲等暴力事件。黑人騷亂周年之際,雖然法國新的騷亂規模不及去年,但仍顯示出導致去年黑人騷亂主要原因的族群融合問題依然存在。
法國改變了多少?
去年的這一天,兩名來自非洲的移民青年因躲避警察追捕而在慌亂中觸電身亡,由此激發了非洲移民群體因無法融合主流社會而積壓的怒火。在長達幾周的時間裡,黑人青年騷亂事件如狂風暴雨般席捲法蘭西大地;法國內政部長薩科爾奇在騷亂面前保持一貫的強硬姿態,由此也在法國公民中引起了不同的反響和評價,並將對其明年參選總統構成或正面或負面的影響。
法國去年的黑人騷亂,令人想起一九九二年的美國洛杉磯黑人騷亂,當時四名白人警察集體毆打一名黑人青年,引發黑人社團的集體憤慨。問題是:美國的黑白衝突自美利堅合眾國建國以來就一直存在,而歐洲的種族衝突則一直為人們所忽視。去年的法國黑人騷亂首次向全球顯示,在歐洲這塊人類迄今文明程度最高、最早發展出「自由、平等、博愛」理念的土地上,依然存在著迄今為人所忽視的人性污垢。去年黑人騷亂發生後,法國政府在初期的強硬之後,也在改善外來移民融合環境中做了一些改善,出台了一些必要的措施;但在法國主流社會人們的心靈深處,究竟對外來文化有多少真正接納程度的改變,卻仍是一個碩大的問號。
歐洲:多元文化社會與文明傲慢
在與美洲大陸相比,歷史、文化傳統更為悠久和豐厚的歐洲,在國民文化心態上也相對較為保守;而經濟水平的發達,則更加劇了這一保守的文化心態。如果說這是歐洲的普遍狀態,那麼在英法德三個工業化程度最高的歐洲國家中,其經濟水平則又與文化心態呈現截然的反差:經濟水平最高的德國,文化心態最為保守;反之,經濟水平最低的英國,文化心態相對比較開放一些;介於英德兩國之間的法國,則呈現一種開放和保守兼而有之的複雜狀態。
法國是歐洲最早倡導「自由、平等、博愛」理念的國家;但即便如此,法國至今也未能克服深植於許多白人血液和心靈深處的文明的傲慢。由此,歐洲主流精英經常掛在嘴邊的「多元文化社會」,與深植於許多歐洲人心靈深處的文明傲慢,構成了一個截然的反差。
今天的許多歐洲人,可以用獵奇的眼光欣賞非洲原始森林和西藏的原始風味,但同時卻無法用真正平等和尊重的眼光來對待這些原始外文化;尤其是相對落後的外來文化須與歐洲主流文化融合時,歐洲精英們的獵奇興趣便蕩然無存。其實,當歐洲以獵奇心態看待外來原始文化時,他們用的只是文明獵奇的眼光;而當他們直面文化融合和文化衝突的難題時,他們用的卻是現代化的眼光。只是他們自己也沒有意識到,文明獵奇與現代化眼光在本質上是衝突的,因為其背後都有一個共性,即缺乏文明尊重的眼光。
而恰恰是文明尊重的眼光,構成多元文化社會的前提和基礎;這種尊重不是獵奇式的把玩觀賞,也非禮貌式的寬容或容忍,更非以現代化眼光去苛求和衡量其他文明,而是發自內心的接納和欣賞,讓其成為自我之外的另一道世界文明風景線。但誰都知道,這只是一個理想的境界,因此所謂的「多元文化社會」也就只是一個理想目標而已。也許這是人性的弱點,擁有法國革命傳統的法國主流精英也不例外;但從人性的弱點到理想境界,其間距離到底有多長,還有多少障礙有待克服,這就十分考驗包括法國在內的歐洲精英們的智慧和自我批判能力了。 (本欄每周六刊出)(文匯論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