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6年11月1日 星期三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社評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務實有益 無謂辯論何益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6-11-01]

■宋小莊博士 法學專家

 特區政府並沒有也不可能放棄過去奉行的積極不干預政策,但是也應當看到,積極不干預政策是在「無形之手」失靈才出手,屬於事後補救機制,未必能順應今日世界客觀情勢的變化。面對未來的挑戰,香港應該在背靠祖國的同時,積極面向世界,努力開拓,繼續保持香港作為貿易中心和航運中心的地位,並帶動其他行業的發展。

 自行政長官曾蔭權明確表示推行「大市場,小政府」政策後,香港社會引發爭論,而且延伸到香港之外。美國諾貝爾經濟獎得主佛利民認為,「積極不干預」政策是成功的,放棄是錯誤的。中國社科院金融發展與金融制度研究室主任易憲容也指出,佛氏並非無的放矢。他更進一步表示,「港府與中央政府關係或交流,不是從市場規則的確立入手,而更多的是從利益爭取與利益輸送作為。」對佛氏和易氏的批評,香港又有不少人進行反駁。此事涉及未來香港經濟發展的路向,不宜簡單化對待。

特區政府並無放棄積極不干預

 首先要搞清楚甚麼是香港回歸前的「積極不干預」政策。該政策由港府自上世紀七十年代以來奉行,當私人市場調節可作出適當的資源配置時,政府不加干預;當調節、配置失效、出現失控或危機時,政府才作適度干預。這是西方新古典經濟學中「有限政府」原則的反映,故曾氏也說「積極不干預」是一種哲學思想。

未必能適用今日的客觀情勢

 該哲學思想在香港回歸前施政的體現,根據有的學者的概括,有三個主要方面:(一)基本不干預,香港外貿不受限制,進出口自由,除個別商品外,其餘商品不徵關稅;金融經營自由,外匯自由,港幣自由兌換等等。(二)基本干預,如聯繫匯率和土地壟斷。(三)干預與不干預並舉,如港幣雖自由兌換,但發行權有所限制;金融經營自由,但也有相當程度的監管。從這個意義上說,特區政府並沒有、也不可能放棄港府過去奉行的「積極不干預」政策。因此,佛氏擔心香港完全放棄「積極不干預」政策實屬過慮。

 但也應當指出,所謂「積極不干預」政策在「無形之手」失靈才出手,屬於事後補救機制,在一九七三年股市暴跌後港府加強金融管理,在八十年代動用外匯基金接管「問題銀行」等等,皆如此。這種做法無可厚非,但卻未必能積極順應經濟全球化、香港製造業已經空心化、服務業正在空心化、制度性區域貿易安排方興未艾,以及內地沿海城市的競爭湧現後的客觀情勢的變化。事後補救機制對此是無能為力的。

積極應對世界變化

 而對未來的挑戰,特區本來應當積極開拓香港有優勢以及的與英美歐盟的自由貿易區,加入中國與東盟的自貿區,以利繼續保持香港作為貿易中心和航運中心的地位,並帶動其他行業的發展。令人高興的是,今年的施政報告,行政長官提到「會爭取與我們的貿易伙伴達成更多經貿安排」,有關安排應盡快著手落實。

 至於易氏批評港府不依市場規則,而以利益爭取或輸送作為,香港社會也不必急於反駁,自我反省遠比輕率表白有用。例如香港不先與美歐搞CEPA,卻先與內地搞CEPA(至少應同步進行),應屬優先程序顛倒;粵港澳大橋的建設,香港極力主張單Y而排斥深圳加入,不無以鄰為壑之心;早兩年港府要求東江水提高水質,但卻要求減價,似亦違市場規則;至於要求粵省放慢若干深水港建設,讓香港十號碼頭先上,似亦不合競爭慣例。為了保持香港繁榮穩定,中央將繼續大力支持香港,但香港在背靠祖國的同時,也要積極面向世界才好。 (本欄每周三刊出)(文匯論壇)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社評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