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紹倫教授 可持續發展委員會人口政策支援小組召集人
可持續發展委員會六月底發表了一份誠邀回應文件——《為可持續發展提升人口潛能》,邀請社會各界一起討論可持續發展的人口政策。有關統計數字推算到2033年,受供養人口(即每1000名15歲至64歲人口,相對15歲以下和65歲及以上的人口數目)比率將由低於400(即每5名非受供養人士相對2名受供養人士)上升至接近600(即每5名非受供養人士相對3名受供養人士)。若有關推算最終變成事實,香港目前擁有的活力和朝氣將可能會減低,長遠影響香港各方面的發展。
為收集各界人士對人口政策的意見,委員會及其伙伴機構已舉辦多個論壇和工作坊,鼓勵各界人士提出意見。以下是一些社會人士就人口流動政策所提出的建議,希望在此提出與各界人士作進一步的討論。
輸入人才穩定香港勞動人口
在輸入海外人才的政策上,香港與很多已發展的經濟地區相若。然而,基於各種原因,包括關注為內地人士提供來港捷徑的風險,香港在輸入內地人才上的管制一直較為嚴格。雖然,近年隨著「輸入內地人才計劃」以及同樣適用於海外人士的「優秀人才入境計劃」等各項計劃的推行,這方面的管制已有所放寬,但是,有關的入境政策是否仍然有放寬的空間,藉以鼓勵更多內地人才來港發展?實在值得我們作進一步的研究和討論。
有社會人士建議香港應加強對內地的開放,藉以鼓勵更多內地人才來港工作,穩定香港的勞動人口。尤其近年香港向內地外流的勞動人口有上升的趨勢;據政府統計處的統計數字,2005年曾在內地工作的香港居民有237,500人,而在1995年有122,300人,有關人數在過去十年增加接近一倍。當中從事「經理及行政級人員」及「專業及輔助專業人員」的人數分別佔35.6%及45.4%,比香港整體就業人口的相應比例8.9%及24.7%為高。有關統計資料更指出,該237,500名曾在內地工作的人士具較高的教育程度,當中約42%具專上教育程度,而香港整體就業人口相應的比例則只有28.9%。由此可見,隨著香港與內地的經濟融合逐漸增強,內地對香港人才和勞動人口的需求也隨之增加。在面對人口老化、生育率下降及勞動人口持續外流的情況下,我們實在有需要努力,找出更多可行的解決方案,藉以解決香港勞動人口持續減少的問題。
吸引人才來港穩定稅務收入
《為可持續發展提升人口潛能》文件的統計資料顯示,若人口增長持續放緩,加上生育率持續偏低,推算長者人口(65歲及以上)比例將由2005年的12.1%上升至2033年的26.8%,而少年兒童(0-14歲)則由2005年的14.5%減少至2033年的10.7%。
長者人口的大幅增加,將會加重政府在醫療、設施、福利及公共服務等各方面的負擔,但可惜,香港的稅基狹窄,稅收過分依賴薪俸稅的收入,故隨著勞動人口的萎縮,以及越來越多勞動人口選擇到內地及海外工作,因而離開薪俸稅網,政府的稅收也將會大大減少。在支出不斷增加,收入卻減少的情況下,公共服務的提供將有可能受到影響。因此,除了擴闊稅基,例如透過開徵商品及服務稅之外,吸引外資和各地勞動人口來港工作,也可能有助於穩定政府從利得稅和薪俸稅所獲得的稅務收入。
人才流入加劇香港失業率?
雖然鼓勵人才來港發展,看似有助解決香港的人口老化問題,但也有社會人士不贊成採納有關方案,更擔心放寬內地人才來港會加劇本地的失業率。
支持放寬內地人才來港的社會人士認為,香港的競爭來自世界各地,所以,放眼國際,致力提升香港的國際競爭力對香港的長遠發展才是最重要。加上按照過往「輸入內地人才計劃」及「資本投資者入境計劃」的調查顯示,輸入人才和資本可以創造,而非減少就業機會。他們更指出,香港要提升競爭力,除了應集中發展和加強金融服務業、貿易行業、物流業和旅遊業之外,也應藉著與內地的伙伴合作關係,進一步與內地鄰近城市發掘可合作的經濟領域,並同時透過輸入內地人才,借助他們在所屬範疇的人才,為香港的發展作出貢獻,達至互惠互利的目的。
不管採用哪些人口政策方案,都需要考慮和平衡政策所帶來的利與弊。當然,這些問題沒有簡單的答案或解決方法,所以,我們希望各界人士繼續提出意見,提供更多具創意的解決方案。(文匯論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