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劉旦宅繪「葬花吟」
李長培
紅樓夢上的林黛玉葬花詩,有人說在明朝唐寅(字伯虎,號六如居士,1470-1523年,江蘇蘇州人)早有過了,引了唐寅的《花下酌酒歌》和《葬花詩》相對證,說曹雪芹這詩是受了唐寅的影響。後來又有人說這首詩的意思在唐朝劉希夷(651-678年,字庭之,汝州人)也早有過了。引了劉的《代悲白頭翁》和《花下酌酒歌》相對證,說唐六如受了劉希夷的影響。近讀民國時期的學者胡懷琛所著文,他說在漢樂府裡的「薤露歌」的意思與前兩位詩作也差不多,不過措詞大不相同罷了。在劉希夷以後的岑參(約公元760年前後在世,生卒年不詳,南陽人)也有這樣的一首詩。施肩吾(約公元823年前後在世,字希聖,唐代睦州人)也有差不多一首詩。
三首詩,全體未必相同,不過一小部分相同罷了,今將相同的小部分摘在下面:
今年花落顏色改,明年花落誰復在……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劉詩)
昨朝花勝今朝好,今朝花落成秋草,花前人似去年身,去年來比今年老,今日花開又一枝,明日來看知是誰,明年今日花開否,今日明年誰得知。(唐寅詩)
桃李明年能再發,明年閨中知有誰。(葬花詩)
這一部分可算是三詩相同的,所以有人認為有遞相因襲的話。然而,我以為葬花詩裡的「桃李明年能再發,明年閨中知有誰」二句,實在是和《薤露歌》一樣。《薤露歌》云:
薤上露,何易晞,露晞明朝更復落,人死一去何時歸。
不過一則對於花而興感,一則對於露而興感,表面微有不同,實質可云無二,倘然云:
「枝上花,何易晞,花落明年更復發,人死一去何時歸」,那便完全和葬花詩相同了。
除了《薤露歌》以外,再有岑參、施肩吾的詩都是一樣的思想。
我以為這樣的詩句,可以說是偶然相同,不能說有意因襲,也不能說後人受了前人的影響,如說受影響那是大家都受了薤露歌的影響。
再者《葬花詩》裡有兩句云:
一年三百六十日 風刀霜劍嚴相逼
唐寅另有一首詩題為《一年歌》起頭四句云:
一年三百六十日,春夏秋冬各九十,冬寒夏熱最難當,寒則如刀熱如炙。
兩詩看起來很相像,「一年三百六十日」,竟一字不差,尤像因襲,然我以為此七字乃是俗語,人人會說的,似乎不能以此指為因襲。
再如南宋陸游《病起遊近村》,可以佐證。
一年三百六十日,三百五十九日病,一日不病出忘歸,繞村處處扣柴扉。
又如葬花詩末段數句很像袁枚《祭妹文》。或者是袁枚受了《紅樓夢》的影響,現在將他相同的地方證明如下:
爾今死去儂收葬,未卜儂身何日喪,儂今葬花人笑癡,他年葬儂知是誰。(葬花詩)
汝死我葬,我死誰埋,倘汝有靈,可能告我。(袁枚祭妹文)
吾之愚見,「葬花詩」是曹雪芹瀏覽過「薤露歌」等諸家作品後,獨創的新作,不存在因襲、迻錄、規撫。正是「冰生於水,而寒於水;青出於藍,而勝於藍。」才能有輝煌燦爛的《紅樓夢》這不朽的文學鉅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