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耕鍵
清人趙翼 《題百體壽字》詩曰:「就中亦有杜撰筆,世無可證聊相期。」「杜撰」意為臆造,虛構,又作「杜田」、「杜園」。通常人們認為「杜撰」與北宋杜默有關,其根據是宋人王楙《野客叢談》,該書載:「杜默為詩,多不合律,故言事不合格者為『杜撰』……然僕又觀俗有『杜田』、『杜園』之說,『杜』之云者,猶言『假』耳。」說的是杜默喜歡作詩,但並無真才實學,對詩的韻律一竅不通,反對循規蹈矩,因此屢試不第。因此他的詩往往是信口胡謅,鬧出許多笑話。
有一次,其師石介和歐陽修在開封為再次名落孫山的杜默設宴告別,席間詩酒唱和,杜默在答謝詩中寫道:「一片靈台掛明月,萬丈詞焰飛長虹;乞取一杓鳳池水,活取久旱泥蟠龍。」詩句豪放。但鄰座一考生卻說此詩後兩句重複用了「取」字,犯詩家忌諱,應改。杜默卻不接受,他說那是死守金科玉律,而詩貴在意境,決不能以詞害意。因此,人們每每見到他的詩就說:「這是杜默所撰。」後來,人們就把「杜默所撰」簡化為「杜撰」,用來指稱寫得不好的或證據不充分的文章。
杜默(公元1019-1085年),字師雄。遊學京師開封。當時,范仲淹任陝西經略副使,喜愛杜默的才華,請其任幕府書記官,杜默推辭未赴。同年六月,自謀任武成軍節度判官,後進京師任秘閣校勘。與詩人歐陽修、石延年相處甚密。杜默不願追逐名利,於仁宗康定元年(公元1040年)辭官還鄉,特意購六株玉蝶梅植於住宅旁。平日邀宴賓朋,飲酒賦詩,賞梅遣興。
有人認為杜撰並不是杜默的事,而是唐五代杜光庭的事。杜光庭精通儒道典籍,在四川做道士時,出於維護道教的目的,他在著作如《感遇傳》中經常引用許多光怪陸離的故事;又借用佛經的編撰方法,為道教完善神系及理論體系。《道藏》五千餘卷,只有《道德經》二卷為真,其餘都是杜光庭所撰,他人視之為虛妄不實,戲之為「杜光庭撰」,簡稱「杜撰」。再往後,「杜撰」就直接表示憑空捏造或虛構了。
宋人文瑩《湘山野錄》載有一則笑話:北宋參知政事石中立在中書省任職時,盛度(公元968—1041年)任翰林院學士,撰《張文節公知白神道碑》,送給皇上看了後,呈送中書省。石中立問他:「這是誰撰寫的?」盛度匆促回答:「度撰。」說完他才悟到「度撰」與「杜撰」同音,頓時滿堂大笑。盛度比杜默年長,這再一次說明,「杜撰」也不始於杜默。
南宋沈作哲《寓簡》提出了「杜撰」的另一由來:西漢臨淄(今山東淄博市臨淄區)田何精通《周易》,是今文《易》學的開創者。田何因臨淄田姓人遷居杜陵(今西安市東南),取號杜田生。宋朝俚語稱白撰無所本者為杜田,或曰杜園,也許是嘲笑田何的《易》學無所師承而這樣說。
而清朝洪亮吉《北江詩話》載:南朝梁陶弘景弟子杜道士,不甚識字,作文往往貽誤後人。因而人們把任意編造故事稱為「杜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