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三國演義》之「火燒連營」插圖
呂均田
自從三峽大壩修成後,聞名於世的三峽景觀發生了變化。雖然峽谷還在,但古典文學中令人遐想無限的人文風景,已經被水電站的現實功能取代了。只有當我們翻開祖先的詩頁時,才能重溫那如夢似幻的三峽風情。
關於三峽的詩,國人最先想起來的自然是唐朝詩人李白的《下江陵》: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白帝,即白帝城,原來位於重慶奉節縣。奉節,在唐代叫作夔州,唐朝時大詩人杜甫躲避戰亂曾寓居於此。白帝城最有名的典故就是《三國演義》裡劉備臨終把幼子阿斗託付與諸葛亮的故事。為甚麼劉備會在白帝城留下遺囑?原來,關雲長被孫權殺害後,已經在成都稱帝的劉備大怒,幾乎發全國兵馬去攻打東吳,要為兄弟復仇。結果因為諸葛亮的勸告送達得太遲,劉備自己不擅兵法,在彝陵被東吳大將陸遜火燒連營,大敗而回。
卻說章武二年夏六月,東吳陸遜,大破蜀兵於猇亭彝陵之地;先主奔回白帝城,趙雲引兵據守。忽馬良至,見大軍已敗,懊悔不及,將孔明之言,奏知先主。先主歎曰:「朕早聽丞相之言,不致今日之敗!今有何面目復回成都見群臣乎!」遂傳旨就白帝城駐紮,將館驛改為永安宮。
所以,劉備是在彝陵被打敗了,往回撤退時撤到了夔州的白帝城。彝陵,今天屬於湖北宜昌,長江流出三峽後,就進入宜昌的地界了,而夔州則是三峽的入口。我們可以回想,當年西蜀的大軍順著古道向東進發到宜昌,被東吳打敗,然後往西回撤,退到了夔州,由五虎上將之一的趙雲斷後。但劉備在白帝城卻病倒了,小說裡說:
卻說先主在永安宮染病不起,漸漸沉重。至章武三年夏四月,先主知病入四肢;又哭關、張二弟,其病愈深,兩目昏花,厭見侍從之人;乃叱退左右,獨臥於龍榻之上。忽然陰風驟起,將燈吹搖,滅而復明。只見燈影之下,二人侍立。先主怒曰;「朕心緒不寧,教汝等且退,何故又來!」叱之不退。先主起而視之:上首乃雲長,下首乃翼德也。先主大驚曰:「二弟原來尚在!」雲長曰:「臣等非人,乃是鬼也。上帝以臣二人平生不失信義,皆敕命為神。哥哥與兄弟聚會不遠矣。」
他一路顛沛流離,沒能休息,加上接連失去關羽張飛兩個義弟,報仇失敗,所以就病倒了。又在永安宮中看到了關張二人的鬼魂,當年桃園結義,三人發誓「不能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他的死期也就不遠了。
這時丞相諸葛亮趕來,劉備開始立遺囑:
先主命內侍扶起孔明,一手掩淚,一手執其手,曰:「朕今死矣!有心腹之言相告!」孔明曰:「有何聖諭?」先主泣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則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為成都之主。」
這就是白帝城最富傳奇色彩的一個歷史片段。三峽大壩建成後,整個奉節都淹沒在水中,而白帝城也只剩下江水中的一個孤島了。
而李白的詩中,不但說到了白帝城,還有一個地名是江陵。江陵,今為湖北荊州市,地處長江中游,江漢平原西部,南臨長江,北依漢水,西控巴蜀,南通湘粵,古稱「七省通衢」。李白為甚麼要從白帝城去江陵?詩歌裡的情緒為甚麼那麼高興?話說玄宗在位時,任命其第十六子永王李璘為山南東路、嶺南、黔中、江南西路四道節度使、江陵大都督,負責保衛和經管長江中部一帶地區。安史之亂時,李白加入了率師由江陵東下的永王的幕府。後來肅宗登基,李璘不聽命令,想擴張自己的勢力,結果被肅宗派兵消滅。李白也因此獲罪,被繫潯陽獄,潯陽就是今天的江西九江。不久流放夜郎,也就是今天中國西南貴州遵義一帶。他當然很沮喪,從江西九江要逆長江而上被送往巴蜀,再從陸路流放去當時的蠻荒之地貴州。但當他到了白帝城時,遇到了大赦,得以東歸,時已五十九歲。
在那麼沮喪的一刻,前途茫茫,突然得到消息自己自由了,那種興奮和喜悅那是無法言喻的。所以他才會有「千里江陵一日還」的句子。從白帝城到江陵,路途其實相當遙遠。北宋時,蘇軾和他的父親及弟弟一起離開四川眉州去開封,也走了李白走過的水路。他入三峽過巫山時是宋仁宗嘉祐四年(1059年)十月至十二月間,到達荊州時是宋仁宗嘉祐五年(1060)正月。蘇軾的船看來比李白慢太多了。
但一日千里也並非不可能。北魏的酈道元在《水經注》裡寫道來:
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岩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至於夏水襄陵,沿泝阻絕,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酈道元筆下「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迴青倒影。絕巘多生檉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淒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在長江夏天水流湍急時,那速度比御風而行還要快。李白是不是受到《水經注》的影響呢?只是他歸心似箭,這般的美景他是沒有心情去體會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