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八駿 資深評論員
香港與內地交流和聯繫愈益全面而深入,要求兩地相互由「了解」進一步提升至「理解」。不僅要「了解」對方「是什麼」以及「為什麼是這樣」,而且要「理解」對方「為什麼必然是這樣」;不僅要「了解」對方的「過去和現在」,而且要「理解」對方關於未來的願景;不僅要「了解」對方關於未來的願景,而且要「理解」彼此關於未來的願景可能產生的相互影響。
香港與內地的關係已邁入新階段
2006年11月14日《信報》第十二頁發表新力量網路研究總監葉健民的文章《我們需要一套「內地策略」》,對代表「民主派」競選行政長官的梁家傑的競選大綱未納入內地與香港的關係表示「費解」,指出「以目前香港與內地緊密經濟商貿文化人脈交流與互動,以至在管治上特區政府與內地部門日益頻繁的相互配合協調,任何自視為有能力帶領香港向前邁進的人,假如沒有一套清晰的『內地策略』,詳細羅列出如何可以與內地有節有理地進行積極互動,無疑有負港人所托。」
三天後,11月17日《信報》第十一頁發表何靜瑩的文章《香港需要「積極的異數」》,提出一個觀點:在香港與內地之間需要一批搭橋立棟的人亦即所謂「積極的異數」(positive deviants),「他們的工作不能僅停留在安排兩地政界人士的訪問和交流活動而已。這些只是技術性的層面。」而是要促進香港與內地的相互理解。「為兩地搭橋者的最大挑戰,不只是幫助大家分析對方的憂慮,還要協助人們學習『承載』對方的包袱。」她指出:「未來幾屆的特首都要承擔為兩地搭橋立棟的歷史使命,但他們不能做孤獨的戰士,而要在香港發掘和培養更多『積極異數』。他們要攜手帶領港人走上國家現代化的大路,從而找到香港在中國、在世界裡的新角色。」
香港回歸祖國快10年了。香港與國家主體在各方面的交流和聯繫與時俱進。就在上述兩篇文章發表的同時,北京市市長王岐山訪問香港,出席第十屆北京.香港經濟合作研討洽談會。他在多個場合一再表示,今天京港之間已不是單純的項目、招商,而是彼此要有更多的交流,借鑒應對大都市發展中遇到的新問題、新挑戰。2006年11月15日《明報》為此發表社評《王岐山來港取經港府應北上考察》。
上述言論和文章同時發表,既是偶然也是必然。「偶然」是指無論王岐山、葉健民、何靜瑩還是《明報》主筆,都是在各自獨立的狀態下發表言論和文章的。「必然」則是指「英雄所見略同」,折射香港與內地的關係確實邁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兩地要由「了解」提升至「理解」
兩地交流和聯繫愈益全面而深入,要求兩地相互由「了解」進一步提升至「理解」。不僅要「了解」對方「是什麼」以及「為什麼是這樣」,而且要「理解」對方「為什麼必然是這樣」;不僅要「了解」對方的「過去和現在」,而且要「理解」對方關於未來的願景;不僅要「了解」對方關於未來的願景,而且要「理解」彼此關於未來的願景可能產生的相互影響。
相當一部分香港居民對於國家主體的政治體制持有反對或保留的態度,要求或希望香港發展西方代議政制、實行政黨輪替執政。2006年11月6日下午,在策發會管治及政治發展委員會舉辦的工作坊上,我就此發表了意見。我建議香港的政治團體、政治人物以及所有關注香港政制發展的人們都能認真了解和理解中國的近代歷史。以孫中山先生為傑出代表,我們的前輩曾經真誠地追求西方的民主共和制度。中華民國初期曾誕生一千多個政黨。但是,20世紀中國的實際情況包括外部條件決定了國家主體所走的路。香港在1841年被英國強佔以來走了一條不同於內地的路。假如香港是一個獨立的政治實體,可以繼續走港英當局在九七前夕為香港政制發展所設置的路。問題是香港從來不是也不可能是一個獨立的政治實體。香港特別行政區作為中國的一個地方行政區域,其政制發展不可能不考慮特區同中央的憲制關係,也不可能不考慮香港與內地不斷拓展、不可逆轉的經濟一體化。至於21世紀中國向何處去?不取決於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而只取決於中國13億人民。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可以支配佔人類五分之一並擁有五千多年持續文明的中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居民應該為21世紀中國發展做貢獻,但要明白,佔中國人口二十分之一的香港居民不能左右中國的大局。
何靜瑩問:「我們嚷著要北京認識香港人之餘,又有否倒過來,嘗試了解北京的想法,承載北京對香港普選的憂慮?」葉健民建議:「我們必須建立一套更全面、更自主與內地溝通機制,以促進中央對特區有準確的認知。」並建議以2007年行政長官選舉為契機,「對特區的『內地策略』開展討論」。這些都是務實的意見。 (本欄每周二刊出) (文匯論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