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6年11月23日 星期四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教育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社工手記:父母言傳身教 遠勝體罰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6-11-23]
放大圖片

 自上星期不小心在樓梯間滑倒後,「它」便一直隨著我。「它」由最初的兩條傷痕,數日後變成很大範圍的瘀傷,甚至會被人誤以為是「被體罰後的瘀傷」。

父常施體罰 阿文愛動粗

 起初,我不會以「它」為恥,亦不會刻意隱藏,因為「它」能為我換來親朋好友的關懷及慰問;但當下班後獨自逛街時,不知是否自己過敏,「它」總是惹來別人的眼光。

 這不自在的感覺,令我立刻穿上外套,盡快把「它」遮蔽起來。這更令我忽然想起一個學生─阿文,一個風雨不改都穿著羊毛外套的初中生。

 記得那次,阿文的媽媽憂心忡忡地帶他來找我,稱兒子升中後常與同學不和,甚至動粗。阿文媽媽雙眼通紅,很擔心他會受他爸爸影響,怕他變得凡事都以暴力去解決。此時,阿文拉一拉那件長袖羊色外套,欲收起整隻手,低著頭默不作聲。原來阿文的爸爸經常以體罰來管教他,而他的爸爸兒時亦被父母施以體罰,他深信「不打不知錯」,甚至認為這是愛的表現,所謂「打在兒身,痛在父心」。

子女漸長大 打罵不管用

 後來我與阿文會面,看見他面上的瘀傷,他道出因由說:「昨天爸爸與媽媽吵架後,便摑了我一記耳光。其實我已習慣為『它』作一個原因,例如是因為踩ROLLER(滾軸溜冰)不小心跌到而造成的。」

 「它」不單是身體受傷的記號,還會為青少年留下很深遠的烙印。適當的體罰對管教小學生可能有用,但父母必須注意不應對子女的身體或心理造成傷害。而隨著子女長大,更應該停止用體罰這種管教模式。

 子女不但要管教、養育,還要愛護及尊重,若父母能兼用身教及言教,對子女的成長必有莫大的幫助。  ■香港家庭福利會學校社工 吳欣穎

 親子小貼士:「多用拇指,少用食指。」   ■錄自《小孩不笨二》

 如對本文有任何意見,請於辦公時間內致電2527 3171或電郵至article_wwp@hkfws.org.hk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教育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