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6年11月25日 星期六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社評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APEC中日峰會:日部分媒體評論不當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6-11-25]

邱震海博士 鳳凰衛視評論員

 十月安倍訪華,及十一月十八日,安倍和胡錦濤利用亞太經合組織領袖非正式峰會的場合舉行雙邊會談,都是在安倍沒有承諾不參拜靖國神社的情況下,與中方展開的良性互動。但這並不意味著中方放棄了「以史為鑒,面向未來」的策略,而改為所謂的「利益外交」。日本國內部分媒體所謂的「利益外交」說,顯然曲解了中方的意思。

 十一月十八日,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和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利用亞太經合組織領袖非正式峰會的場合,舉行了雙邊會談。這是繼十月八日安倍晉三訪華後,胡錦濤和安倍在一個月之內的第二度會面。如果說,十月八日的中日峰會意味著中日元首互訪在中斷了五年之後的恢復,那麼十一月十八日中日領導人在亞太經合組織場合的見面,則意味著中日領導人利用國際場合舉行雙邊會晤的傳統也得到了恢復。

日本媒體曲解中日峰會

 上述兩個峰會機制的恢復,對中日兩國而言無疑有著極其重要的象徵和現實意義。胡錦濤在十一月十八日的會晤中提出,「歷史和台灣問題事關兩國關係的政治基礎,應該得到妥善處理。」但十一月十九日,日本《讀賣新聞》、《產經新聞》和《每日新聞》等大報均發表文章,對此做了一些帶有曲解性質的解釋。

 《讀賣新聞》的文章認為,十月安倍訪華時,胡錦濤主席改變以往偏重歷史問題的路線,目前更進一步使對日關係從「感情外交」中擺脫出來。《每日新聞》的文章認為,胡錦濤十七日在APEC峰會演講時強調,要深化務實合作、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亞太大家庭;「大家庭」的重要成員也包括日本,出於「建立日中之間戰略互惠關係」的目的,也為了穩定正面臨諸多矛盾的國內局面,中國急於在經濟、貿易等領域強化與日本的關係。

 最值得注意的是《產經新聞》的評論。該報評論認為,「以史為鑒,面向未來」一直都是中國對日本的固定訓話,但在這次會談中卻一下子消失了,而事實上安倍在這個問題上沒有做出絲毫讓步,於是就更讓人肯定,中國經過政治加工的這張歷史牌已派不上用場。

中日關係:謹慎探索,小心磨合

 上述日本媒體評論對中日此次峰會的定性,若不說別有用心,至少也是明顯的曲解。眾所周知,小泉執意參拜靖國神社的做法給中日關係造成了很大損害,因此隨著「小泉時代」的結束,中日雙方都希望中日關係能有一個新的局面。安倍上任一周後就訪問中國,雖然沒有如中國原先期待的對不去參拜靖國神社做出承諾,但對於中國來說,無論安倍過去的傾向如何,至少從作為日本首相這一點來說,他還是白紙一張,因此中方也願意以最大的誠意和隆重的儀式來接待他。這就是十月安倍訪華,在沒有承諾不參拜靖國神社情況下,與中方展開良性互動的基本背景。但這一背景並不意味著中方放棄了「以史為鑒,面向未來」的策略,而改為所謂的「利益外交」。

 換言之,安倍目前在靖國神社問題上採取的是「模糊策略」。這種「模糊策略」只要一天不走向清晰,中日在歷史和靖國神社問題的平衡就能維持一天;與此同時,在這種平衡之下,中日可能就歷史問題展開共同研究,同時過去因歷史問題而受到毒化的民間氣氛也可以得到修復,從而著力拓展中日的戰略互惠關係。但問題的邏輯十分清楚:只要安倍的「模糊策略」有朝一日走向清晰,中日目前在靖國神社問題上的平衡很快就會被打破;在靖國神社問題上,無論是安倍承諾不參拜或參拜,都會在日本國內引起右翼勢力反彈,或在亞洲鄰國再次招致抗議。

 因此,中日關係雖然一個多月來柳暗花明,但實際上卻非常脆弱,處於一個「謹慎探索,小心磨合」的微妙期。這段微妙期需要中日雙方來共同悉心呵護,而非給其加上一些似是而非、同時又充滿情緒性的定性或描述,這樣只會使微妙期的中日關係向著一個不健康的方向演化。

中日關係仍須有機制保障

 從另一方面來說,安倍訪華後的中日關係,還帶有非常明顯的領導人個人色彩,那就是中日雙方領導人胡錦濤和安倍晉三的個人智慧的色彩。「小泉時代」的結束和日本領導人的更替,為中日關係的柳暗花明提供了一個天然的契機,但這種改善基本上還是基於領導人的更替和新領導人的想法;一旦未來又上台一個類似小泉那樣的日本領導人,中日關係很可能又會出現倒退趨勢。

 即便在「安倍時代」之內,富有政治野心的安倍也絕不會僅滿足於改善中日關係,而必須在日本國內問題,尤其是在為日本確立所謂的自我認同方面顯示業績。這就必然涉及到延續小泉沒有走完的道路,亦即日本向正常國家的邁進,其中包括修改憲法、提升自衛隊等級等。再加上中日之間一系列的結構性矛盾,因此,對正在進入艱難調適期的中日關係來說,需要一整套機制來保證有一個雖非充滿友好迷思,但也不是無休止惡化的正常、穩定的國家關係。筆者之前曾建議進一步完善戰略對話和糾紛談判機制,並建立兩國政府間的危機管理機制和兩國軍方的常規交流機制,現在看來是提到議事日程上來的時候了。(本欄每周六刊出)(文匯論壇)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社評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