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6年12月15日 星期五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社評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北高選舉結果發響警報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6-12-15]

張志剛 資深評論員

 台北高雄兩市選舉結果是令人感到意外的。問題不只是在於黃俊英在高雄以千多票落敗,就算黃俊英可以在重新點票中獲勝,也沒有改變基本格局。因為把種種政治因素加起來,國民黨不只是求兩市全勝,而且應是大勝。

選舉結果未反映民進黨執政惡劣的現實

 但把今次國民黨及民進黨在兩市候選人的得票,和四年前比較一下,其數字令人非常擔憂。在○二年,馬英九得票八十七萬,黃俊英得票三十六萬,相加起來有一百二十三萬多票。但今年郝龍斌和黃俊英的得票相加,只有一百零七萬,少了十多萬票,就算把宋楚瑜的五萬多票加進去,也少了十五多萬票。但反觀民進黨,上次兩市得票八十七萬,今次增長到九十萬,增長了三萬多票。

 台灣今年投了票的近二百萬選民心中作何所想我們不知道,尤其是在投票時,主要考慮是以政黨為主,還是以個人為主,我們也無法在此斷言。但在台灣現時的政局長期處於藍綠對立的情況,政黨應該是一個最主要的考慮。如果政黨行先的話,那麼民進黨在過去四年的所作所為,包括執政質素、經濟發展、官員操守等方面的惡劣表演,都完全沒有反映在今次市長選舉之中。這不僅是指泛綠的支持者,其他的選民也沒有出來以選票表達他們過去四年的感受。要麼他們對民進黨過去四年的表現不表反感,要麼他們是因為更重要的原則來對民進黨姑息容忍。如果真的有更高原則的話,那大概就是台灣的本土主義了。

民進黨強化矛盾培植力量

 「台獨」的基本信念就是要不斷反覆挑動中國和本土的區別,這挑動不光是空洞的去講中國和本土,而且是從語言、文化來區別深刻化。再利用一些歷史事件如「二二八」來製造仇恨與對立,中國代表壓迫,本土代表受害,而國民黨就代表在台灣的中國伸延和中國代表。只要不斷深化區別和尖銳矛盾,就可以把在台灣出生,懂講台語的人團結起來,那就可以形成三對一的壓倒性優勢。這三對一的優勢是潛在的力量對比,而不是現時已存在的現實。民進黨要由以前三、四成的力量,發展到七成五的極限,就要靠長時間去強化區別和矛盾。通過民進黨執政這個優勢,利用「去中國化」的運動來強化區別來矛盾,他們的力量就有三、四成一直成長。過去兩年多的政治失當和貪瀆醜聞,本以為可以把這個民進黨向七成五目標進發的升勢打住,但選舉結果證明事與願違,藍綠對比力量在兩市選舉中在四年間,由五八對四二,變成五五對四五。那百分之十的差別也不是那麼穩當,存在相當大的偏差。因為台北是國民黨的根據地,而高雄一直是藍綠平衡,在這些地區不能大幅度甩開民進黨,全台灣的投票,根本不能去填中南部的泛藍損失。在台南市縣地區,民進黨可以隨便贏幾十萬票,國民黨在台北只能贏十多萬票,無論如何都補不了中南部的失地。

 今次兩市的選舉結果,雖然是對兩岸統一提出警報,但從正面來看,這個警報早日發出,可以讓我們及早面對和應付。而最重要的訊息,就是兩岸統一,再很難完全寄望於台灣某一個政黨,又或者某一個「總統」候選人!

兩岸統一須有全面策略

 一直以來,很多支持兩岸和平統一的人士,都把希望寄托在國民黨和馬英九身上,希望在國民黨執政之後,可以回到一個中國的原則,減少在國際上的衝撞,在台灣島內停止「去中國化」運動,並早日進行「三通」。經過頻密的接觸,去化解民進黨長年製造的區別和矛盾,停止「台獨」的持續動力。假以時日,就可以為統一製造良好基礎。

 這個良好意願並未宣布破滅,仍然是兩岸和平統一的最佳途徑,但卻不能把統一這個重大責任完全放在這個良好願望之上。把所有統一的寄望投放在馬英九兩年後的選舉一戰,將是非常危險。今次兩市選舉結果,已經完全把這個危險預告了出來。

 為了統一的目標,唯一的主要動力只能來自北京,由北京制訂全面的統一策略。這個策略必須全面,不能只針對經濟。經濟的利益不能達至統一。經濟合作可以通過成立經濟共同體,而不一定要完成統一,就算給予超過一般經濟合作的利益,如果沒有統一的底線和日程,一樣可以優惠照拿,統一無期。

 要實現統一,最後只能訴諸一個日程表。當然,這個日程表必須顧及國際形勢,尤其是中美的力量對比。沒有日程表,則無以言統一。(文匯論壇)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社評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