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6年12月31日 星期日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視野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評匯:戲說 ○六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6-12-31]

文︰楊慧儀

 2006年香港劇壇最令人注目的現象,該數「劇場組合」和「好戲量」的發展了,《男人之虎》和《萬世歌王》加場再加場,即使沒有打破紀錄,也肯定直逼朱克的《七十二家房客》所創和蔡錫昌的《我係香港人》所創各超過100場紀錄。評論界對《男》和《萬》兩劇的評價有褒有貶,我曾在香港電台第二台節目《演藝風流》中也對《萬》劇有簡短的討論,此處不重複,有興趣可從電台網頁「節目重溫」下載收聽。

 亦有一些猜測,以為劇場組合兵分兩路,以商業娛樂味道較重的作品去支持《遊園》等著重藝術探索的演出。我對這說法有所懷疑——如果目的只是建立藝術探索的條件,是否需要動用劇團兩個主要藝術人員之一的大部分時間去作商業性活動?進劇團不是在進行藝術探索而且很成功嗎?前進進不是一樣嗎?就是沒有組織依傍的梵谷和李鎮洲也從未間斷他們的藝術探索。因此,劇場組合兵分兩路事出不已的說法,暫時難以成立;除非一天劇場組合真的自負盈虧,不再受公帑資助,而繼續長期從事藝術演出,證明這發展是為了給藝術工作建立長遠支援。路遙知馬力,相信大家都希望看到這景象。要知道,現時劇場組合在藝術局三年資助團體中,是獲得資助額最高的一個。

 好戲量是一個很年青的團體,成員都是20多歲,觀眾認識的多是其中一個重心人物楊秉基,其實劇團還有很多很有幹勁的年青人;我在不同場合看過他們的成員介紹劇團的工作,也從對劇團有較多認識的朋友口中聽過有關劇團的情況,印象是劇團的內聚力很強。從外圍所見,他們演出很能吸引青年觀眾,號召力不弱。這樣一個內在機動力強,外在能動員群眾的劇團,潛力很強,如果用途得當,能有一番作為。

 然而,好戲量的演出一直未被叫好,今年的《陰質教育》更引起不少觀眾和評論人的反感,有些人認為作品內對教育制度的批評不僅是陳腔濫調,更是膚淺、片面。我覺得這些批評有理,但同時參與演出的年青人的感受,亦是需要抒發的;問題是藝術創作者該怎樣在創作過程中帶領參與者在抒發之餘,對事情作出分析、判斷,和跟批評的目的作出溝通,在劇場內培養正面的能量。可惜現時看見台上網上的都是劇團謾罵式的回應,的確有點戾氣,但他們還是30歲不到的小伙子,希望日後作品的質量有所提高。今年劇團與美國導演Dan Chumley合作演話劇,是他們的新嘗試,靜下來慢慢排戲,不知劇團成員是否有另一番體驗?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視野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