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7年2月22日 星期四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副刊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百家廊:何時「無禮」一身輕?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7-02-22]
放大圖片

陳曉鳳

 送禮,是中國人生命的重要內容。一個一生不送禮的人,不是孤傲的偉人就是行動的侏儒。此處非指親情間的送禮,而是純粹為功利的送禮。

 許多事不用送禮,更多事不送禮根本辦不到。自古以來中國官員的陞遷就與送禮緊緊聯繫在一起,所以買官活動從古代沿襲至今。眼下看到不斷見諸報端被雙規的各地公開賣官者,連小孩子也不再會驚奇,某些「父母官」對社會道德的顛覆作用可見一斑。送禮文化已沁入名利場中人的骨髓,企圖心強的更是無禮便寸步難行。

附庸風雅 送藝術品

 曾幾何時,年節期間所有公路都擁堵著進城送禮的各類車輛,車上水果、海鮮、花生、人參等等地方特產無奇不有。開車進城送特產是鄉鎮企業家早年必做的功課,是拿批條求政策的人情武器。以至年節未到,主管部門辦公室中的特產已堆積如山。不少如今已是民族驕傲的民營企業家,當年都當過褲子皺巴巴搬麻袋的「小工」。某年春節,一位處長鄰居還收到過整麻袋的豬蹄,而春節後某些機關宿舍垃圾箱中會出現不少腐爛變質的雞鴨魚肉。如今,那種粗俗龐大的送禮架式早成老土,一張小小的銀行卡便一切盡在不言中。一次出差與一深諳送禮之道的職業經理人相聊甚歡,他說如今官員都喜歡附庸風雅,送藝術品才最時尚。眼下藝術品市場的火爆趨勢與高端消費者的引導大概不無關係。

 早年的我自命清高,對送禮之風深痛惡絕,認為人際交往只要沾了物質便成不潔之物。從下鄉之地返城後感謝幫我找工作的一位阿姨,送的僅是一張周總理的大幅照片,而不是一大盒奶油蛋糕。現在想來,後者可能更能表達真實的謝意,畢竟人家幫你是憑著人情而不是因為思想進步。

 為生存所迫更多年輕人早就擺脫了青春的天真。在兵團時知青每月僅有十幾元的收入,就有那機靈的知青買了點心糖果等去連長家串門,果然早早就入了團加入積極分子行列;而不懂人情世故又愛說三道四的我卻成了落後分子。幾十年前缺油少鹽的日子中,點心對基層幹部攻心的殺傷力實在不可低估,腐敗的種子本來就種在人之本性中。回城進工廠後,我發現工人階級遠不如想像中那麼淳樸,送禮文化在車間同樣蔚然成風。為分到輕鬆點兒的活兒,給段長班長等芝麻官送禮的大有人在。工人送禮一般最講實惠,據說某一工段興了好一陣送毛毯。那時候一條毛毯的價錢相當於二級工一個月工資,效果當然是立竿見影。有那買不起毛毯的徒弟,就常要在食堂給師傅買個甲菜。

領導給下屬送禮?

 相比企業管理層的送禮之風,車間工人送禮的水平僅是過家家。我拿了學士學位後去企業辦公大樓謀職屢遭冷遇,經人點撥才明白是因為臉皮太薄沒有送禮。一位辦公樓中的資深人士告訴我,有人為謀幹部身份每次去科室都送一條萬寶路香煙,送了幾十次還沒有辦成呢!一條萬寶路香煙時價100元左右,相當於那時工人月收入的一半。肯砸鍋賣鐵供掌權者抽煙,可見想改變身份者的決心。知內情者說,無人引見的還送禮無門呢!國企走向末路,任人唯親的用人方式肯定是重要原因。

 上個世紀九十年代末期,大企業中都聚集不少業餘取得文憑想改變身份的工人,「捨不得孩子套不著狼」,是當年想在企業內部轉換身份者的共識,但絕對需要堅強的心理素質。一位學友帶了兩斤上好的黑木耳去一小幹部家串門,結果回家後羞愧得做了一宿噩夢,決心再不如此顛覆自己的人格。另一位學友說自己花500多元買了個高價煤氣罐坦然送到一位科長家,鬧得自己幾個月沒錢買菜。上個世紀80年代北京買煤氣罐比找媳婦還難,下班兩小時內吃不上晚飯的家庭比比皆是,所以煤氣罐的威力絕不可低估。幸運的是我進報社沒花一分錢送禮,憑的僅是公開發表過的作品。應聘的那個報社正在改革版面擴大發行急需各類人,社長誠懇地說得感謝我加盟他們的團隊。再後來,當我想調到更大的報社去時,那位社長便買了水果去我家探望,意思是希望我留下來效力。領導給下屬送禮,一生我僅碰到過那麼一次。那籃水果表達的絕不是世俗的示好之意,而是一種純淨的君子之交。

送禮——忠心表達?

 當了記者後便知同行都要面臨太多誘惑。無論是新聞發佈會的以車馬費形式出現的紅包還是各類媒體見面會的免費吃喝玩樂,無不是意在利用記者的話語權。一位同行說他剛入行時還覺得如此被「包養」有損人格,後來就麻木了,既然不收禮也難說真話,何必拒絕那隨時可以到手的實惠?有善於弄權壟斷新聞發佈會的同行,其紅包收入遠遠超過寫稿子。拿小錢打發記者,已是不少中外企業對待中國媒體的共同作法。當然有拒腐蝕永不沾的同行。有個知名記者說過,她就從來不收紅包。

 送禮之風久盛不衰的還是官場。局級公務員不過月收入幾千元,但不少公務員的消費層次都不低,手機、皮包等渾身佩帶的物件大都價值不菲,來歷大概值得推敲。由上而下的送禮文化,造成了中國奢侈消費的大市場,千元一盒的月餅、萬元一桌的酒席都不愁沒有銷路。消費者多是官員,買單者多是企業。一次出差在火車上與一隱名埋姓的公務員聊得熱乎,得知他所在的機關不送禮基本辦不成事兒。下邊來人辦事要送禮,內部自己辦事也要禮尚往來。「下邊」來人送禮是什麼水準,當然是行業秘密。據說不久前某行業下屬企業來「跑部」,每個公章都是有價的,蓋齊所有的章,無底氣的企業就可能得傷了元氣。當然,行業部委撤消後這些話才有人敢說。至於機關內部上下級之間的送禮,早不是什麼秘密,那公務員說自己在機關內部調動一個部門就花了幾千元。

 某時我想不明白,物質匱乏時人們需要禮物,現在物質極大豐富了送禮還有多少意義?一位朋友啟蒙我說,送禮活動早超出了過程本身成為一種禮節和文化。送禮可能意味著感激,可能意味著示好,也可能意味著臣服。就上下級關係而言,送的和收的能夠達成某種默契,成了自己人。送禮是下級對上級表達忠心,上級認可下屬依附關係的一種形式。那朋友說他的頂頭上司就很在乎下屬有否這點兒意識,所以部門同事都爭著帶頭兒出差、請領導唱卡拉OK等等。暗中給頭兒好處最多的一位同事能力最差但陞遷最快;而對領導一毛不拔的他雖成果多多卻明顯出頭無望。

 送禮累,送禮忙,何時「無禮」一身輕?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副刊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