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7年2月27日 星期二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港聞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昨日今日:教院與他校深入協作最可行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7-02-27]

 香港教育學院從過去由教育署管轄的所分散的師範院校(葛量洪教育學院、羅富國教育學院、柏立基教育學院、香港工商師範學院、語文教育學院),合併成為一所由大學資助委員會撥款的自主香港教育學院,決定源於1992年的教育統籌委員會五號報告書。而學院自1994年創立以來,一直以培養本地師資為主要目標,並逐步提升學術水平,於2004年獲政府授予自我評審地位。今後學院決定致力進一步升格正名為大學,希望成為亞太地區的先導高等學府,以長於培育文行兼修、敬業愛生的教育工作者著稱,並以提升教育素質的學術成就名聞遐邇。

每走一步須付極大努力

 回顧香港教育學院的發展過程,每一個階段其實都曾經需要作出方向的選擇,每走一步都要付出極大的努力。在形成教統會五號報告書的討論過程中,如何處理當時的五間師範院校是有著不同的方案。當時的主流意見認為,鑒於過去師範院校主要是培訓非學位教師,未必能配合越來越大的學位教師需求,故此有必要把師範院校升格為高等教育院校;另一方面原來教育署的管理體制,既非以學術作為首要方針,同時又缺乏彈性,故此有必要步當時理工學院的後塵,改由大學資助委會撥款,並以香港學術評審局及同儕檢討作為質素保證的機制。

師訓和學術矛盾的爭論

 脫離教育署而發展成為高等教育院校的定位有了共識後,接著的討論便集中在新高等教育院校是用合併原來五間師範院校的模式,還是把它們拆散,與現存的大學合併。基於當時大學認為培訓師資並非其核心工作,故此中大和港大都不願意「接收」師範學院,反而合併後的新教育學院既可具備維持培訓非學位教師及逐步發展培訓學位教師的雙重功能,又可大力發展學術研究,故此教統會五號報告書便倡議把當時的師範院校合併為一所新的教育專上學院,不用大學的名稱是希望保留原有的重要師資培訓功能,但並不排除該學院在增強學術及研究實力後逐步升格。

 香港教育學院成立後,除了培訓小學及幼兒教育師資外,逐步增加培養學位教師的數目,以配合香港師資的需求,同時學院加強招聘學術地位及研究能力較高的講師,為學院升格為學術自我評審的高等教育院校作準備。

本港並無聯邦制傳統

 學院獲得自我評審資格後,下一步的目標自然是爭取升格正名為大學。目前教統局及大學資助委員會提出學院正名需解決單一學科的問題,在有限的空間和資源的情況下,解決單一學科的出路有三種可能:與其他大學合併、與其他大學結成聯邦制,或與其他大學深入協作以擴闊資源。表面上合併雖可即時做到,但兩個機構的磨合從來都不簡單,付出的代價可能不小。聯邦制理論上雖可能,但本港大學並沒有此傳統,故此亦不容易實行。反而深入協作能保持現狀,又能解決學院學生修讀其他大學學分或修讀學位的問題,從而能擴闊同學知識及提高競爭力。故此,深入協作,爭取正名,應該是香港教育學院集中精力爭取實現的願景。 ■仁愛堂田家炳中學校長 戴希立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港聞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