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圖、文:鄧智婷
提到上環,相信不少港人都會想起燕窩、海味和藥材。自十九世紀,上環已成為早期華人居住與營商的集中地,其中南北貨等傳統行業,統統都在這裡落地生根,世代相傳地發展下來,令這區保留了遠近馳名的傳統特色。
隨著時代轉變,這邊廂由文咸西街伸延至永樂街早已成為參茸燕窩的零售批發地。另一邊廂,藥材舖轉移集中在高陞街一帶,又發展成著名的中藥材零售批發集中地。
最近,香港中藥聯商會聯同中西區民政事務處、建築署及康樂及文化事務處於上環皇后街的休憩公園內開設「百草園」,讓這區更添特色。
中醫中藥規範化後,香港市民對中醫藥愈來愈重視。香港中藥聯商會首席會長李應生希望,透過百草園內的草藥及展板,推動中藥業教育,令市民對各種常見的中草藥更有認識。而且,他更希望百草園可加強區內傳統行業的特色,活化傳統社區。
百草園共分5個區域,包括:「香港涼茶區」、「香草藥物區」、「香港常用草藥區」、「蕨類藥物區」和「港產常用中藥區」。園內的草藥幼苗都由承辦商從內地各省各地搜尋而來,有部分來自廣西和深圳。
區區各顯特色
百草園內不同的區域都有著不同的特色。「香港涼茶區」凸顯了嶺南特色,涼茶已列入世界文化遺產,歷史悠久。區內當然可找到令港人又愛又恨的草藥──「廿四味」;「廿四味」當然包含二十四種藥材,而其中一味「狗菜肝」,就有助清熱涼血,利尿解毒。還有,化痰止咳的羅漢果、清熱解毒的朱砂根等。
香港是國際化的進出港口,香草藥物多為外來草藥,「香草藥物區」就凸顯了中藥貿易的特色。這區有我們常用以蒸大閘蟹的「紫蘇」,功效是發汗解表,行寬氣中。更有大家熟悉的胡椒,有效沛溫中散寒、下氣消痰。
「香港常用草藥區」,顧名思義就是介紹香港常用的草藥,例如:番石榴、一品紅。 另外,由於香港的氣候較炎熱、潮濕,適合蕨類植物的生長。因此香港的蕨類植物品種較多,百草園內就不能缺少「蕨類藥物區」。
「港產常用中藥區」所種植的都是香港本土出產的中藥,大多可在香港的山野間找到,但現在多由國內培植進口的。其中較珍貴的有七葉一枝花,在香港較少見,它有著消腫止痛的功效。
一棵棵中藥幼苗的新居,進佔一千三百平方米地,擺放在區內的幼苗都會先經專人審批,仿如選美。它們不可以太過瘦弱,高度大小亦須符合標準。
「所謂標準,就是高度不可以太矮,要讓人看到的。另外,挑選草藥品種時,會先看看該品種是否適合於香港生長,例如北方生長的草藥就不適合香港了。」李應生說。
時至今天,上環區仍能保存著它獨有的傳統特色,實在有賴這些傳統行業東主及從業員那份敬業樂業的專業精神來維繫。隨著新添置的「百草園」,勢將增加大眾對中藥材的認識及興趣。
上環有段古
要追溯該區蔘茸藥材行業的發展,便要從百多年前說起。當時香港是內地與南洋地區的轉口港,內地南、北方的貨物都集中在本港轉口,商人為了方便在接近港口的地區上落貨物及轉口貿易,選擇了文咸西街一帶開設南北貨莊口,這些莊口被稱為「南北行」,主要經營的貨品包括蔘茸、藥材、燕窩、海味、糧油、米、糖、豆類、樹膠及生粉等。
久而久之,文咸西街便有了「南北行街」之稱號。
在五、六十年代,當時普遍的華人如有身體不適,習慣讓中醫師疹症,早期的藥材舖多數都設立中醫師註診,醫師開出藥方後,客人可順道在舖內執藥,十分方便。而當年一些藥材舖並提供義診服務,病人免診金只需支付藥費。
這些藥材舖售賣的中藥主要為藥材飲片等,當中不少店舖亦會經營名貴蔘茸補品,包括人蔘、鹿茸、燕窩及其他珍貴藥材,有些以透明玻璃瓶盛載,令客人對貨色一目了然。
由於商號能做到貨品集中、貨真價實、信譽可靠,這一帶的商號久而久之吸引了區內、外,以及各地旅客都慕名一遊。現時在文咸西街一帶擁有近百年歷史的蔘茸藥材行,更成為熟客們十分信賴的「老字號」。
到2000年,香港中藥聯商會便向特區政府倡議把上環一些傳統行業集中的街道冠上別名,最終得到香港旅遊發展局大力支持,把這幾條街道成為上環區的地標,包括文咸西街及永樂街一帶稱為「蔘茸燕窩街」、高陞街一帶稱為「藥材街」、德輔道西一帶稱為「海味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