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7年3月17日 星期六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副刊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豆棚閒話:墨菲的「中國古典復興」建築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7-03-17]
放大圖片

 ■墨菲繪製的「舊金山灣博覽會」規劃圖,出現中國傳統寶塔式設計。

司徒一凡

 美國建築師亨利.基拉姆.墨菲(Henry Killam Murphy,1877-1954),一八九九年畢業於耶魯大學,次年在紐約成立自己的建築事務所,由此開始其建築師的職業生涯。他於一九一四年來到中國,並在此後長達二十多年的歲月中,將自己事業的重心放在中國,醉心於探索、研究將中國豐富的建築傳統與西方先進建築理論和技術相結合的建築設計和城市規劃,先後在長沙、福州、南京、北京、上海、杭州、寧波、廣州、武漢、天津、瀋陽等地規劃設計大學校園、學校建築和其他公共建築,並主持南京的城市規劃,在華夏大地上留下了一批被稱為「中國古典復興」(Adaptive Chinese Renaissance)風格的建築。他在中國的建築實踐,對我國近現代建築的發展,以及中國建築師運用西方建築理論創造新的民族形式建築,都產生了積極的影響,是我國近代建築史上一個不容忽視的重要人物。

 鮮為人知的是,墨菲的「中國古典復興」式建築在他自己的國家—美國也有跡可循。一九二六年,正在中國忙得不亦樂乎的墨菲,作為「美國一流的中國建築專家」受聘於一間房地產開發公司,為其在佛羅里達州邁阿密附近的克羅爾溶/布林斯(Coral Gables)設計一個有八幢住宅的「中國村」(Chinese Village)。這些住宅的外形全部採用中國傳統建築形式,而室內佈置和設施則完全是西式的。墨菲對中國建築細部的把握及其與園林的完美結合,在這個項目上得以充分表現:主體建築屋頂採用中國皇家風格的琉璃瓦,車庫等附屬用房則有嶺南建築裝飾特徵,而門樓的屋脊起翹屬閩南風格,圍牆上則有江南風格的漏窗。他將自己多年來遊歷中國南北各地所見到的不同建築風格共冶一爐,在這裡創造了獨一無二的住宅建築風格。這些住宅於一九二七年春落成,至今仍在使用,並被列為當地的文化遺產和觀光景點。

 另外,墨菲在美國還有一個未曾實現的規劃設計作品。一九三六年四月,已退休回到美國的墨菲,為紀念金門大橋一九三九年落成一百周年而舉行的「舊金山灣博覽會」,準備了主題為「太平洋的慶典」的總體規劃。他將此次博覽會視為「世界上最大的大學」,因為將有一千五百萬參觀者來此「受教育」。他在規劃設計中向公眾帶出以下明顯的資訊:一、強調增加「太平洋意識」的重要性;二、強調「太平洋的潛力」;三、為未來的優勢準備好平台。可以說,他是美國建築師中最早意識到太平洋因素對美國的重要性的人。在規劃中他採用鍾愛的中國傳統寶塔形式設計了博覽會中心的「太平洋聯合塔」,以東方建築形式與西方工程技術的結合來體現這種聯合的含義。此規劃雖然最終並未實現,但他有關「面向太平洋」的觀點,引起當時美國人對諸如歷史如何為未來服務、東西方如何加強商務聯繫、美國應該如何更有力地將太平洋作為新的前沿等問題進行思考,產生的影響遠遠超出了建築本身的範疇。

 今年是墨菲誕生一百三十周年,特作此文以志紀念。 (圖片提供:司徒一凡)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副刊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