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7年3月17日 星期六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副刊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垃圾」訴說城市變遷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7-03-17]
放大圖片

 劉智聰喜歡廢墟攝影,更發掘不少寶物。

文:鍾欣琦 圖:鍾欣琦攝、受訪者提供

 這是一個從「廢」字開始到組成的展覽。荒廢的大屋、被人遺棄的廢物、曾被人遺棄的車房(今天變成被四周車房包圍著的一家小店舖),統統都是被人遺棄的廢物,通常被喚作「垃圾」。

 無論是「垃圾」抑或「廢物」,它們都在今次展覽中當上主角。它們帶你走上了一段回顧歷史之旅,也傾訴著城市的變遷,當中,引發出令人深思的問題:究竟對藝術家而言,藝術品放在美術館或畫廊展出是否最完美呢?

 「永遠的一天」是劉智聰今次展覽的命題,但展覽並不只是「一天」這麼短暫,它仍然有盼望、有未來;整個展覽分上下場進行,上半場早已結束,而下半場仍在進行中。

 兩場的展覽,由相同的展覽品串連起來,卻在南轅北轍的展覽場地展出。每一個展品都由廢物拼湊而成,劉智聰於1月21日率先在長洲山頂上荒廢破落的古老大宅擺放展出,然後再將一眾展品修飾少許,重現在繁華鬧市的小商店裡(前身為車房)。

 小商店的位置很隱密。記者穿梭於寧靜的住宅大廈之間,再慢慢走入滿佈車房的內街裡,終於找上了與街上車房全不吻合的小商店。甫推開門,原本在展覽第一部分當主角的展品,今天擺放在小商店裡就仿佛變作了櫥窗擺設(window display)。

 劉智聰把從過往拾荒而來之物,製成展品,分別擺放在荒廢大宅和小商店裡頭,構成了很大對比兼且不同的閱讀層面。在小商店內,展品獨立地散落於各個空間,作個別觀賞,跟第一部分閱讀展品的姿態,是兩個不同取向。

 「在大宅裡頭,我能夠在一間破落房間做一件展品,在另一間房做第二個,增加了整個展品的閱讀性。例如,一幅拼貼畫作,畫框中好像有個人在吊頸,另一個人在山頭上面看似傷感。在大宅內,我利用了原本牆身上的冷藤,我把冷藤疊在幅畫裡面,那麼觀賞該畫時,不會只限於畫框內,還要閱讀畫後面的牆及樹,閱讀了整個空間。」劉智聰在英國修讀室內設計,對空間運用比較敏感。

 另一個教他感受至深的展品,是反映讀書壓力。「在大宅內,我在一間比較細小的房間,假設是小朋友的寢室,擺放了一張坐爛的椅子,椅子下面就放了小朋友的磅,壓著課本,再配合房間的窗口,感覺好像被困住在間房,從窗口往外望出去,看著外面好靚的世界。」

 當視線回到小商店裡,眼中的展品們就仿如普通裝飾品,安靜地待著,感受不到它點點的影響力,它們卻又出奇地跟小店的貨品「和平共處」。

 「這裡的前身是車房,當中可能曾被遺棄……我想跟第一部的展覽做一個明顯的對比,目的讓參觀者知道香港的鄉村或其他地方仍有荒廢的地方,而在城市裡頭也有地方不斷轉變用途。」劉智聰說。

 「永遠的一天」

 日期:由即日至31日

 地點:天后皇龍道9號Kapok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副刊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