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出去闖世界這件事上,我可能算是「覺醒」比較晚的一個。中學時,陰差陽錯地被分到了俄語班,直到上了大學,才從最基礎的ABC開始學習英語。在堅持上了1年英文授課的大學物理、並翻譯了近10萬字的原版教材後,我的英語水平有了明顯提高,我在大四時,還考了一個還說得過去的GRE成績,於是,出去讀書的念頭開始在心裡萌芽。
顧及父母感受 選擇香江
2001年的春天,我先後收到了美國一所大學的全額獎學金通知信和香港中文大學的錄取信。此外,深圳一家知名的保險公司,也給我發來了錄用通知。在周圍人們的詫異目光中,我最終選擇了香港。作為家中唯一的孩子,我不希望父母在人生古來稀的時候,還要忍受孩子遠在他鄉所造成的孤獨。
就這樣,2001年8月初的一天,我從哈爾濱出發經北京轉車,來到了被譽為「東方之珠」的香港。在經歷了最初一段適應期後,我開始慢慢喜歡上了香港,因為香港給了我一個成長的平台,也給了我一個施展的舞台。
依山傍水的中文大學,可說是這個喧鬧都市中的一片世外桃源。豐富的學術資源、便捷的信息渠道,再加上導師的大力支持,僅過了一年多,我的研究工作不僅步入正軌,而且在IEEE-EMBS國際年會上,我的論文成為亞太區唯一一篇入圍學生論文競賽決賽的文章。
作為一名理工科的學生,憑藉著圖書館豐富的資源和就業策劃中心老師的耐心指導,我還幸運地入選2003年ISC經濟管理論壇(St. Gallen Wings of Excellence Award)全球250名最佳作品提交者,並成為第一批參加該項盛事的香港學生。
選擇來香港,當初我並沒有甚麼特別的期待。然而,香港卻在我的生命中留下了很多印記,很多值得記住的事情:參加卡內基訓練,一個人跑到墨西哥開學術會;為可口可樂公司的培訓作助理;擔任東九龍青年商會25周年慶典的主持人等等,這些都極大地豐富了我的人生經歷和生活,擴大了我的生活空間。
撰文分享不斷成長之樂
兩年前,我以《成長的喜悅》為題寫了一篇2萬餘字的文章,回顧了自己在港3年多的生活。當時只是想為自己作一個小結,以利繼續前行。沒想到,這一本小書卻被很多人傳閱,有內地來的同學,也有香港本地的朋友。當他們與我分享讀後的感動時,我突然領悟到,能夠不斷地「成長」不僅是一件幸福的事,而且是一件有意義的事。因為成長使我們變得更有影響力。就像前微軟副總裁李開復博士提到的「有最大的影響力(impact),能夠幫助自己、幫助家庭、幫助國家、幫助世界、幫助後人,能夠讓他們的日子過得更好、更有效率,能夠為他們帶來幸福和快樂。」
(作者滕曉菲,籍貫黑龍江哈爾濱,哈爾濱工業大學控制科學與工程系工學碩士,香港中文大學電子工程系哲學博士,現為香港中文大學項目經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