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7年3月23日 星期五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社評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經濟不義實有不測之憂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7-03-23]

胡志偉牧師

 健康發展的社會,不是只讓部分人繼續富下去,卻漠視了貧富懸殊帶來的「經濟不義」,引起「實有不測之憂」。但願溫總理在「兩會」記者招待會上發出的肺腑之言,能帶來仁政與德治,將中國建設成為和諧與正義的國家。

 十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完滿結束,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會見記者時的一番談話,很值得港人一起學習。溫總理提及,「解決民生問題要首先著眼於困難群體,因為在中國城鄉,困難群體佔有相當大的比重,特別是農民。一個艦隊決定它速度快慢的不是那個航行最快的船隻,而是那個最慢的船隻。如果我們改善了困難群體的生活狀況,也就改善了整個社會的生活狀況。」

健康社會不能漠視貧富懸殊

 在管理學上,有所謂「木水桶定律」,即水桶的盛水量,不是由最高的木柵,而是由最低的木柵決定。此理論不只專注於強項,反從弱項入手,從而改善本身較弱的質素,使企業的發展更全面與均衡。應用在社會,即是正義的倫理;有能力的不能只顧獨善其身,還要兼顧弱者與不幸人士。

 溫總理此番話正好作為和諧與正義社會的核心價值,就是健康發展的社會,不是只讓部分人繼續富下去,卻漠視了貧富懸殊帶來的「經濟不義」,引起「實有不測之憂」(引自蘇東坡《晁錯論》)。社會的和諧安定,有賴不同階層的權益得到保障,而弱勢者更能得到照顧。

 基督宗教就正義的倫理,提出了十項原則,作為思考的框架:

 1.尋求公眾的善:此項政策反映的是社會整體的良善,抑或少數人的利益?

 2.在事實與動機上要誠實:此項政策是否建基於事實的分析,並能披露真正的動機?能達成目的可能性有多大?

 3.推動合一與包容:此項政策是否朝向減少社會的對立與分化?

 4.關懷窮人:此項政策是否向窮人提供好消息?或是擴大貧富懸殊?

 5.保護易受傷害的:此項政策向孩童、長者或殘疾人士,是否良好?

 6.維護思想與討論自由:此項政策能否提供自由討論的空間,容許異議?

 7.尊重別人:此項政策能否尊重別人或鄰國?

 8.確保作受造的管家:此項政策是否支持環保與可持續發展?

 9.珍惜四海一家:此項政策是否實踐良好的「全球公民」(global citizenship),尊重不同文化與國家?

 10.提供「德性領導」(moral leadership):此項政策是否以身作則來領導,做對的事,並能取信於民?

實現公平正義從制度改革著手

 溫總理對窮人的關懷,又保護易受傷害的,正好表明國內正朝向和諧社會的建設,而「和階」(中國用語)與「正義」(西方概念)兩者有相通地方。社群要「和階」,須要各方對「正義」有正確的認知,即溫總理強調打擊貪腐問題:「不管發生在哪個領域,涉及到什麼人,不管他職務多高,都要依法嚴肅懲處。」

 長遠解決貪腐,乃從制度入手,推行政治體制改革,減少權力過分集中現象,加強人民對政府的監督。「政府的一切權力都是人民賦予的,一切屬於人民,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一切歸功於人民。」(溫家寶)

 200年前,英國國會議員威伯福斯(William Wilberforce)認識販賣奴隸是違反聖經的公義,對國家而言是一件不光彩的事,經過20年不懈的爭取,終於在1807年3月25日成功通過英國船隻禁運奴隸法案。面對當時龐大的金錢利益,威伯福斯倡導公義,肯定了人的尊嚴重要過物質。但願溫總理此番肺腑之言,能帶來仁政與德治,建設和諧與正義的國家。(本欄每周五刊出)(文匯論壇)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社評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