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7年3月23日 星期五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社評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訪汕大隨想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7-03-23]

張圭陽 資深傳媒人

 四天前的晚上九時,汕頭大學專家樓一層電腦科技中心一個一百平方米的「融合媒體實驗室」Convergent Media Lab內,擠滿了熱切期待的汕大新聞系學生,汕大、美國的教授們和來自廣東、上海、香港的業界,大家的眼睛都放在美國密蘇里大學新聞學院融合媒體學系系主任麥基恩(Mike McKean)教授身上。麥基恩教授在互聯網上接通了來自莫斯科國立大學的視頻通訊,對方也透過同樣的線路,看見汕大「融合媒體實驗室」內的情況,稍為傾談後,麥基恩教授又再接通美國密蘇里大學正在上課的一個課室,與老師及學生互相問好,當麥基恩教授企圖把三地的頻像連到同一畫面時,卻無法克服汕頭市光纖基建不足的客觀問題,經過一個小時的反覆嘗試,麥基恩教授不得不放棄三地的連線,只好從事兩地的對話。面對這個挫折,麥基恩教授還很幽默地向現場的嘉賓解說,「當我們說媒體融合是必然之路,現實上卻不一定能做到」。

 晚上十一時許,首個不太成功的連線結束了。汕頭大學專家樓坐落在校門南端附近,從這裡走上校園水庫區學術交流中心住宿的地方,也要半小時,沿著車道往上行,校園越寧靜,越是激化起幾天來在汕頭見聞的聯想。

 汕大「融合媒體實驗室」這晚的嘗試,是否成功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一個地處中國東南一角的小地方,竟然有著這種野心,要在中國的新聞教育里程碑上,樹立新的教學方式;汕大的這一夜,還有密蘇里的客人,遠道而來,建立「融合媒體實驗室」,探討學界、業界的合作之路;汕大的這一夜,還有許多內地的傳媒老闆聞風而至,要一睹「融合媒體」的概念,如何可以引入新意,強化傳統媒體的競爭力。

 也是四天前,汕大新聞與傳播學院邀請了赫魯曉夫的孫女赫魯曉娃到汕大演說;七天前,美國資深戰地記者彼得.阿內特(Peter Arnett)首次在汕大演說,並會在汕大授課一個學期。他在汕大將會逢周一舉行演說,一共十三講,第一講的演說,已經把演講大廳擠爆(演說內容可登入www.media.stu.edu.cn)。

 在汕頭大學的短短幾天,在課室上看見學生們熱切求學的眼神,這種眼神,在香港已是越來越少見了。周六、周日早上七時,校園處處已經看見三三兩兩的學生,在寒冷的板凳上圍聚讀書,對香港的客人來看,這簡直是一個奇蹟。香港的大學生,要求課堂不要安排得太早,不要安排得太晚,當然也絕不能安排在星期六。課程方面,最好不要功課太多,老師給分不要太緊,上課不要太沉悶,最好多點視聽的教材,稍有不符以上要求,學期底學生給老師評分,就會很低了,大學主管行政的部門,就會馬上發出一封信給老師,說學生給你的評分很低,明年要是評分還不高,你的教席就不能保障了。兩兩比較,香港年青的一代真的是被寵壞了,這種學習態度出來的大學生,與內地學生相比,有什麼競爭力?再看看香港的業界,是那麼的保守和不思上進,只想保持既有的成績,不敢開拓新的內容、新的疆界,一味比拚的,是膚淺的、八卦的、嘩眾取寵的內容。再過五年,香港傳媒又有何競爭力?(聯絡作者:kwaiyeung@gmail.com)(本欄每周五刊出)(文匯論壇)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社評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