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7年3月31日 星期六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采風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隨想國:人類的集體記憶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7-03-31]

興 國

 儘管現今的世界流行電腦,很多人都上網去找尋資料,可是誰敢保證找到的資料是正確的?我就曾在電腦上找尋有關兔子的資料,但有好些都是錯誤的,我之所以知道那些資料是錯誤的,是因為我自己養了兔子,從實踐中得知。可是如果沒有親自養兔子,而是依靠那些資料來寫文章,豈非傳播了錯誤的資訊?所以我一直對網上的知識存有懷疑,如果是要寫文章引證的,我一定去找書本。

 最近在紐約時報上,看到一篇報道,是美國加州的國家史坦貝克中心,展出了約翰.史坦貝克的生平的作品,並且在一處恆溫室裡,展出他的原始手稿。這麼小心來保存這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的原始資料,在這個電子資訊發達,一切都追求數位化的時代,有必要嗎? 有。因為原稿和書本,是我們世人全體的集體記憶。

 哪一個人沒有拿起過書本來看?就算是二十一世紀,教學也離不開書本吧?因此,作為全球人類的集體記憶,最原始的手稿,能不好好保存?

 不過,我自己的想法是,現代人愈來愈不重視書本了,現代人也愈來愈多是用數位文字來書寫了。數位書寫的文字,有沒有保存的價值?如果沒有,那麼,未來的書本和手稿,還會是全人類的集體記憶嗎?那麼,未來的圖書館,是不是也都會變成數位圖書館呢?而書本,是不是就從人類的集體記憶,變成為考古學呢?或者以後的人類,要從考古中去追尋二十一世紀以前的集體記憶?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采風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