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台版鄭振鐸《失書記》,愛書人看了,無不黯然。 照片由作者提供
黃仲鳴
失書,對一個愛書人來說,是最為痛心、傷心的事。所謂「失書」,一搬遷而失也;二借友不還而失也;三不知淪落何方而失也。「不知淪落何方」者,一指輾轉相借,到頭來不知落在誰手;二指埋在書山,難於搜尋也。
失書的結果是,書到用時到圖書館去;遇著圖書館都無,惟有徒呼荷荷,心翳到極。
不過,我之「失書」,較「書癡」、「書迷」鄭振鐸之「失書」,又算得甚麼!
夜讀鄭寫的《失書記》不禁悲從中來,中華文化寶藏竟難逃戰火,毀之無數,寧不痛哉。
抗戰前夕,鄭積十年之功,「得到不少的彈詞、寶卷、鼓詞和平津到潮汕的小唱本。那些小唱本一批批的購入,或由友人們的贈貽,竟積至二萬餘冊之多。『一.二八』之役,我在東寶興路的寓所淪入日人之手,一切書籍都不曾取出。書箱被刀斧斫開不少。全部的彈詞、鼓詞、寶卷及小唱本均喪失無遺。」如此之「失」,確是大災難,無可挽回。這是鄭振鐸第一次毀於戰火的書。到「『八.一三』戰事起後,虹口區又淪為戰區。開明書店圖書館全部被毀於火。我的大多數的古書,未被毀於『一.二八』之役者,竟同時盡毀於此役。所失者凡八十餘箱,近二千種,一萬數千冊的書。」這些書,有元版、明版,「尚有清人的手稿數部,不曾刊行者也同歸於盡!」
鄭振鐸寫來,雖無大激憤,但隱藏字句後的悲痛,凡是讀書人,無不感同身受。我恍見他當時或未灑淚,心靈必定在淌血。我等「失書」,也哀之一時,心有戚戚焉,何況是鄭公!
因此,在八年抗戰裡,鄭振鐸苦留上海,堅決不走,為的就是書。
「從『八.一三』以後,足足的八年間,我為甚麼老留居在上海,不走向自由區去呢?時時刻刻都有危險,時時刻刻都在恐怖中,時時刻刻都在敵人的魔手的巨影裡生活著,然而我不能走。許多朋友們都走了,許多人都勸我走,我心裡也想走,而想走不止一次,然而我不能走。我不能逃避我的責任。」
他的「責任」,就是「護書」、「救書」,不能再「失書」。這種無視自己生命安危的愛書人,在中國現代史中,捨鄭振鐸還有誰?巴金在鄭振鐸死後,曾撰文說:「我批評他『搶救』古書,批評他保存國寶,我當時並不理解他,直到後來我看見他保存下來的一本本珍貴圖書,……我才了解他那番苦心。我承認我不會做他那種事情,……」《史記》載,秦時焚書,有伏生壁藏之,「亡數十篇,獨得二十九篇」,這位伏生的精神,一定感化了鄭振鐸,同為中華寶藏而不惜獻身。
一部中國歷史,兵劫特多,書籍顛沛流離,亡佚眾矣;如伏生、鄭振鐸這等人物,只恨太少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