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7年4月24日 星期二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槍支可怕,心理問題更可怕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7-04-24]

 當地時間4月16日上午,美國弗吉尼亞理工大學發生槍擊案,該校韓國學生趙承熙(此前音譯趙承輝,這是18日韓國外交通商部公佈的姓名——編者注)開槍殺死32人後,自己也開槍自殺。這起被稱為美國歷史上最嚴重的校園槍擊案震驚了世界。作為犯罪心理學專家,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教授李玫瑾非常關注此案的進展。她認為,目前分析這起悲劇的原因時,許多人都將目光集中於或歸咎於美國的槍支氾濫。但是,真正需要人們引起高度重視與關注的,是如何發現人的異常心理問題。應該看到,心理問題的危害性更甚於槍支問題。因為,對於心理問題嚴重的人來說,即使沒有槍,他也會對社會造成巨大的危害。中國這類案件並不少見。

 此前,李玫瑾教授曾對馬加爵(2004年2月13日至15日,雲南大學學生馬加爵用鐵錘殺害4名同宿舍同學)、黃勇(2001年9月至2003年11月,黃勇殺害無辜青少年17人)進行過犯罪心理分析。

 性格缺陷釀成悲劇

 據媒體報道,趙承熙在和女友發生爭執後開始槍殺師友。而此前他也顯示出了「舉止怪異和暴力的跡象」,他不太正常,曾在宿舍裡放火,還曾追蹤過女性。

 趙承熙在美國長大,家住在華盛頓郊區。他的鄰居稱他很「安靜」,常打籃球,但是別人打招呼後,他不愛回應。

 趙承熙的同學回憶了去年文學課新開課第一天時的情景,他們說,學生當時都自我介紹,而趙承熙一句話也不說,學生都在簽名冊上寫下了自己的名字,而趙承熙寫的只是一個問號。當老師問,「你是叫問號嗎?」他什麼也不說。

 他的同學朱莉·普爾說,趙承熙上課時總是坐在後面,戴著帽子,很少參與課上活動。他們所在的系不大,但趙承熙「像個匿名者,從不與人交談」。

 記者:在您看來,趙承熙屬於激情犯罪嗎?

 李玫瑾:32人死在兇手的槍下,這是一個悲劇,我對無辜者的罹難表示哀悼。無論是在中國還是在外國,類似的向幼兒園、學校發動殘忍攻擊的犯罪都曾發生過。從目前掌握的兇手作案過程來看,趙承熙在槍殺女友後還槍殺了他的老師等人,顯然不是因某一事件而突然爆發的激情犯罪。

 記者:和壓力有關嗎?

 李玫瑾:我認為不是壓力,而是兇手的性格缺陷所致。人的性格缺陷不同於智力缺陷,性格一般指人的社會行為方式,即待人處事的方式,它決定人的社會交往能力。性格缺陷並不影響人的日常生活,甚至不影響學習及成績,但性格缺陷會影響個人與他人的交流和人際關係。生活中,與他人交流並保持良好人際關係是維持個人心理正常狀態所不可缺少的內容。所以,當人出現性格缺陷時,會使其在社會生活中出現與人交流的障礙,例如:因處事不當導致別人的反感,多次反感之後人們就會疏遠此人,這時性格障礙就會引起個人的人際交往失敗感,失敗感又會反過來加重個人的心理問題,很多失敗者往往看不出自身的問題,往往會將問題推向他人。這種惡性的心理循環一旦形成,就容易使人逐漸產生嚴重的心理問題,最終釀出對他人的絕望或憤怒反應。

 犯罪心理學對於這種濫殺型犯罪人的心理研究曾指出:這類犯罪人大多有過失意經歷或失意期,如工作、學習或生活方面不盡如人意,或人際交流困難,如被人嘲笑、被人討厭、被人輕視等,本案中無論所謂的「女友外遇」還是他對所謂的「富家子弟」的看法,都流露出他被人拒絕、被人輕視的心理痕跡,這之中很大一部分的原因就在於他自身的性格缺陷,極端、偏執、狹隘又自負,錯誤都在別人身上,因此,他在報復別人時沒有一絲的憐憫,沒有一點人性。

 某些個性也會給社會帶來災難

 弗吉尼亞理工大學副教授露茲達-羅伊17日在接受記者採訪時稱,2005年夏天,她曾為趙承熙所在班級的學生們教授過英語寫作課程,並要求學生們自由編寫英語劇本。在閱讀和批改這些劇本時,她發現趙承熙的劇本中充滿了暴力和仇恨,多次出現殺戮和威脅的字眼。露茲達-羅伊稱,在此後的教學和接觸中,她發現趙承熙是一個非常封閉和孤僻的學生,「他是我一生中見過的最孤僻的學生」。露茲達-羅伊建議趙承熙去心理診所接受咨詢,但卻沒有得到任何回應。

 記者:媒體報道高中畢業生的合影中沒有趙承熙,他也拒絕參加集體活動。這些情況,會不同程度地在我們的學生身上發生,有人也許會說這是個性使然,沒什麼值得大驚小怪的。

 李玫瑾:我們應該看到,在強調個性的今天,某些個性化的東西也會給社會帶來災難。趙承熙在英文作文中表現出的扭曲觀點是令人不安的,也是值得校方注意和警惕的。國外法學界有人研究「人生危險性評估」,我將其稱為「危險人格評估」。因為人格(即個性)一旦形成具有穩定性,是可以用來預測一個人的行為傾向或態度傾向的。比如,某人偶爾發脾氣我們會說這人平時不這樣,今天這事把他惹火了。這種發脾氣不是個性使然,而是事情使然;但是,如果某人經常發脾氣,這就是個性問題。由此,我們可以預測此人在某種情況下一定會發脾氣。這就是行為預測的根據。同樣,危險人格也有跡象。比如,本案中兇手在作文中就表現出明顯的思維偏執,心態異常。老師已經發現了問題,但沒有任何人關注並作出反應。弗吉尼亞理工大學發生的問題,值得中國的大學認真反省。學校方面要瞭解學生的心理問題,發現心理異常,並要及時採取措施幫助或調整。

 記者:一般來說,我們不容易分辨個性或心理缺陷。

 李玫瑾:心理問題的出現有跡象可循。個性,指的是一個人獨特穩定的心理傾向和特徵。這些心理內容會在人的日常生活中有所表現。例如:我就發現我們學校個別學生心理有問題,曾有一名學生因和同宿舍同學發生矛盾,就用萬能膠堵住別人箱包的鑰匙孔。我認為,這名學生心胸狹窄,報復心極強,這種人一旦當上警察,一旦手裡掌握某種權力,他會怎樣,後果不堪設想。因為警察的權力是強制性的,是對人的自由甚至生命健康具有影響力的。所以,儘管這只是一件小事,卻完全可以觀察出他的個性,觀察出這種個性與職業的適合程度。這就是根據心理表現進行的行為預測。所以,我們不要認為沒有槍就安全了,槍是人用的,管人比管槍更難,但也更重要。

 貧窮不是犯罪的借口

 據報道,在韓國的時候,趙承熙一家過著貧窮的生活。他的父親在前往美國之前說,希望到一個沒有人認識他的地方生活。1992年他隨家人來到美國,而後在華盛頓郊區長大,他父母都是一家洗衣店的工作人員。警方在兇案發生後在趙承熙宿舍發現了他留下的筆記。這是一疊長達8頁的打印文稿。趙承熙在文稿中攻擊那些家庭背景富裕的孩子。文稿中的一句話是:「你們逼我這麼做的。」

 記者:這似乎又是一個貧富差距導致的悲劇。記得2004年雲南大學學生馬加爵殺死室友後,很多媒體都認為因貧窮而導致自卑是馬加爵犯罪的根本原因。您卻認為,將「貧窮」歸結為馬加爵犯罪動機起點並不全面,也並非真實的問題起點。如果以這種歸因解釋馬加爵的犯罪動機,很容易以「一般的社會理由」遮掩「個性中的問題」,進而誤導人們對馬加爵犯罪心理原因中重要因素的判斷。

 李玫瑾:的確如此。在我看來,真正決定馬加爵犯罪的心理問題,是他強烈、壓抑的情緒特點,是他扭曲的人生觀,還有「自我中心」的性格缺陷。我的這一調查結論發表後,很多學生罵我,說我沒有經歷過馬加爵的貧窮就不要胡說。我在一些大學開講座時,也有學生對我提出質疑。的確,我的成長經歷和馬加爵不一樣,但我告訴這些學生,我在辦案中見過比你們更貧窮的人。你們因為自己的貧困而對現實不滿,可是,你們是否知道,你們儘管經濟貧困,但你們智力發達,你們具有智慧財富。而這個社會中還有很多人,既在經濟上貧困,同時還在智力上貧困,他們的生活比你們更困難,你們有沒有想過:他們怎麼辦?你們應該為他們做些什麼?事實上,當每位大學生走進學校後,支撐你們的都不僅僅是你們的家庭,不可否認,社會上有許多人在支撐著你們。這一切你們想過嗎?我們是否心存感激?年輕人是否知道人要時刻帶有感恩之心。感謝你長這麼大有過如此多的人在支撐你。不會感恩、沒有感恩之心的人如何會回報父母?回報社會?

 任何一個社會都不可能做到經濟上的絕對平等。事實上,人的智力、各種能力的不同也就決定了人的差異。當然,貧富差距也有社會或歷史問題,如中國城鄉差別及貧富差別就有歷史問題。面對社會的貧富差距,貧窮就是犯罪的理由嗎?

 我曾經和一名先後殺了5個人的19歲的小伙子面對面交談,問他為什麼搶劫殺人?小伙子答:我沒有錢,只能去搶!我問他:按照你的邏輯,所有人都像你這種理由行事,這個社會將是:從你有錢的那一時刻起,你也要面臨被人搶、被人殺的局面。因為按照你的邏輯,別人也有理由來搶你呀。你想過嗎?小伙子答:從來沒想過。我告訴他:我們每個人的行事規則就會形成社會共有的規則。如果我們都無法無天地行事,那麼,我們會自食其果。就這點而言,窮是犯罪的理由嗎?犯罪能解決窮的問題嗎?所以,我說:你應該想過,法律不是管我們的,法律是我們每個人需要的規則。

 所以,我歷來反對將貧窮作為犯罪可被理解的理由,零容忍!本次校園槍擊案的兇手也表現出仇富的心態,但他殺人時並沒有選擇窮富,他只是給自己找一個抵禦失敗的歸因理由。

 另一方面,從社會層面也要有意關注並幫助弱勢群體,盡最大努力去縮小貧富差距。為什麼富人不能拿出你奢侈的錢做些善舉呢?

 大學是人生的轉折站,要幫助學生走好

 據報道,弗吉尼亞理工大學副教授露茲達-羅伊發現趙承熙有嚴重心理問題,曾求助於校方和警方,但除她外似乎沒有人把這當回事。

 「危機那時似已露出水面,但(劇本反映出的問題)並不清晰,這讓警方難以採取行動。」羅伊說,「但我認為,他心理已接近變態,需要我們做些什麼。」

 羅伊開始一對一輔導趙承熙,告訴他「那種劇本不合格,需要用另一種語氣重寫」。羅伊說,她還勸趙承熙去看心理醫生,但趙承熙似乎「早就厭倦這種勸說」,只是敷衍說已去看過。

 記者:貧困生及其心理問題是目前高校關注的重點,對中國高校來說,應該如何有效地幫助學生順利度過大學生活呢?

 李玫瑾:大學最大的特點是人生的轉折站,學生要從一個親情包圍的家庭走入獨立打拼的社會、走入有些無情競爭的現實社會。這一階段的學生接近獨立而尚未獨立,青少年時期面臨的挫折最大最多,有升學、職業選擇、戀愛、成家等問題。這在青少年時期都充滿著未知數,而他們又沒有任何責任性的牽掛。此外,人與人還有心理成熟的早晚問題,有家庭背景各不相同的問題,有個人的理想和需求不同的問題。所以,除經濟上的貧困者或弱者需要幫助外,人們還應該知道有「心理上的貧困者」,例如:從小家庭存在缺陷,缺乏親情;或因上學遠離家庭而缺乏心理資源。對於「心理貧窮」的孩子來說,他們尤其需要親情和關愛。當他們遭受挫折,品嚐失敗時,親情或友情是最有力的緩解方式。而學校、尤其是大學恰恰在這方面較為薄弱。我在我們大學講課時,經常遇到課下學生咨詢問題,很多都是心理類的問題。

 從犯罪年齡分析,18歲~25歲年齡段犯罪率最高,其次就是18歲以下年齡段的犯罪率。我們可以發現,18歲~25歲之間的人犯罪往往理由不充分,有的僅僅因為幫人打架就殺了人。因為他們這一年齡段看似外形接近成年,但心理上尚未成熟,並且很不穩定,所以,教育要有這種責任意識,不僅傳授知識,還要幫助青少年心理成熟,幫助他們順利度過這一階段,他們的人生也許會發生好的轉變。

 這次美國校園槍擊案發生前,老師已經發現兇手存在心理問題,可惜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這提醒我們的高校,應該樹立危機意識並制定應對預案。同時,人的個性心理問題需要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忽視心理健康,比槍支氾濫的危害更可怕。(來源:中國青年報)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