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7年4月28日 星期六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副刊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歷史與空間:連司馬昭都不如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7-04-28]
放大圖片

 ■章 雋

 「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這話起了前半句,讀者多半就不由自主地接出下半句來。沒錯,中國內地和香港的中學生,一直都有背誦這篇《前出師表》,字裡行間流露著諸葛亮一片苦心的《前出師表》。

 近日,中國內地西安市委黨校的一位教授胡覺照,建議將諸葛亮的《出師表》撤出中學語文課本,並以華歆的《止戰疏》取而代之。他的看法是:《出師表》文中所傳達的「愚忠」思想,不利於沒有完全辨別能力的初中生去形成符合科學的軍事觀。

 這篇《前出師表》作於蜀國後主建興五年(227年),收錄於《三國志》卷三十五,文章情意真切,感人肺腑,表明諸葛亮北伐的決心。時間往前倒回四年,公元223年,劉備在永安病逝,臨終他對諸葛亮說:「你的才能是曹丕(魏文帝)的十倍,一定能安邦定國,成就大業。若我的孩子劉禪還能輔佐,你就輔佐他;若是他終究不成器,那麼就取而代之吧。」諸葛亮聽了大哭,向劉備保證他一定會盡心輔佐劉禪。

 劉備死後,這一年諸葛亮以丞相的身份著手平定以成都為都城的蜀國後方。之前,劉備東伐時,南中受東吳策動而叛亂,威脅蜀漢後庭。諸葛亮派使節與東吳恢復了邦交,切斷南中的外援。又經過兩年調養,諸葛亮上書後主,決心平定南中叛亂。建興三年(225年)春,諸葛亮率大軍兵分三路征伐南中。七擒孟獲的故事就發生在此次戰爭中。平叛結束後,諸葛亮把南中四郡分為六郡,叛亂中心建寧郡被分得最細,起用大量土著大姓為官吏,達到不留軍隊、不運糧草,又能治理該地的目的;徵調南中「青羌」萬餘家入蜀,以其青壯組成騎兵五部,號稱「飛軍」。該年十二月,諸葛亮率軍回到成都。

 蜀國大局已定,諸葛亮不忘他年輕時在南陽臥龍崗上與劉備講過的《隆中對》,那是諸葛亮流傳後世的另一名篇,文中說:「將軍是漢室的後裔,天下人又都敬仰您的信義,許多英雄人物都被招攬到旗下,思賢若渴。如果您能佔據荊州和益州,堅守住高山險隘,西邊與戎族交好,南邊讓夷越族臣服,東邊結好孫權,又把內政做好;天下時機一到,則命一上將率領荊州的大軍進攻宛城、洛陽,您自己親身率益州兵馬攻出秦川,到時候百姓誰會不挑著糧食和水來迎接您呢?誠如是,那麼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劉備和諸葛亮君臣多年合作戮力,終於實現了《隆中對》前面部分的理想,蜀國佔據了西南一隅,有條件來準備實現統一天下、復興漢朝的願景了。遺憾的是,《隆中對》中諸葛亮的規劃是劉備擁有益州和荊州,然後北伐,但到了227年準備北伐時,荊州已經被東吳奪取了,而且損失了關羽和張飛兩員上將。此時北伐,諸葛亮大概更多是看到天下大勢漸漸不利於蜀,也感覺到自己精力衰退,恐怕再不用兵,就永遠沒有機會實現他對劉備的承諾了。

 例如,在《後出師表》裡,諸葛亮就說:「自臣到漢中,中間期年耳,然喪趙雲、陽群、馬玉、閻芝、丁立、白壽、劉郃、鄧銅等及曲長屯將七十餘人,突將無前。賨、叟、青羌散騎、武騎一千餘人,此皆數十年之內所糾合四方之精銳,非一州之所有,若復數年,則損三分之二也,當何以圖敵?」

 話裡透露著對人才凋零的不安。若非心裡有這樣深沉的焦慮和不安,他又怎麼會說出「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這樣含著深深悲劇意味的話來呢?

 年輕時,諸葛亮為劉備勾勒的理想的圖景,是「天下時機一到,則命一上將率領荊州的大軍進攻宛城、洛陽,您自己親身率益州兵馬攻出秦川」,但當他真的出兵時,荊州已經得而復失,蜀國的將才花果飄零,劉備、關羽、張飛都成了天上的星辰,只得他一個老臣代替那些故去的角色,勉強北上。臨行之前,心中有幾分把握呢?看看後方又有幾分放心呢?所以不厭其煩巨細無遺地把一切都交代好:對皇宮和丞相府都好管好,不要偏袒一方,多聽聽郭攸之、費禕、董允等的建議,也要信任將軍向寵,因為他性格寬和,又懂得軍事。反之,不要讓那些小人多說閒話。這樣我們北伐大軍才能在外放心作戰。「陛下亦宜自謀,以諮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臣不勝受恩感激。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

 這就像武俠小說裡面的老鏢師,要走一趟凶多吉少的鏢,無奈手下徒弟功夫了了,沒有哪個可堪大任,只好取出那把早年稱霸江湖的金刀,抖擻抖擻自己一把老骨頭親身再走一次。臨出門了,又對背後那方大宅院放不下心,對著不成器的兒子反覆叮嚀:好好在家讀書習武,不要和那幫少年無賴混在一起惹事生非。

 雖然諸葛亮和後主劉禪有君臣之別,但文中的關切和不安,其實已經超出了「忠」的意義,帶著凡人在命運敲門聲的催促下孤注一擲卻還猶豫不前的內心纏結。三國時代的人,有幾個不是這樣被命運迷惑著操弄著前仆後繼地走完一生呢?偏偏他們被命運握在手中時,還往往以為自己駕馭了命運。

 明代楊升庵的那片詞把這種悲劇英雄的命運形容得最好:「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前出師表》就是這麼一篇帶著濃厚悲劇意味的古典散文,南宋謝枋得在《文章軌範》引用安子順之說:「讀《出師表》不哭者不忠,讀《陳情表》不哭者不孝,讀《祭十二郎文》不哭者不慈。」三篇文章雖分別出於古代君和臣、祖母和孫兒、叔叔和姪子的關係,但感人處卻都是文中最貼心的人情味。否則司馬昭讀了李密的《陳情表》,又怎麼會真的被感動得放他一馬呢?雖然人世已千年,但當讀到這些情動於衷的文字時,你心裡會不會柔軟那麼一下?

 《出師表》文中所傳達的「愚忠」思想,不利於沒有完全辨別能力的初中生去形成符合科學的軍事觀?這點見識,連司馬昭都不如。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副刊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