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7年5月4日 星期五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港聞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論盡教育圈:五四運動88周年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7-05-04]

 歷史的一瞬間於人已是太長,特別是對於人的集體回憶,更是嚴竣的考驗。發生在八十八年前的「五四運動」,除了存留在檔案與教科書之中,還有多少人認真地理會過這一響曾教中華民族驚醒的晨鐘呢?

 中華民族擁有最悠久的歷史文獻紀錄,但近代以來,命運多舛,道路曲折,太多的歷史悲劇,反使人樂於忘掉歷史,忘掉過去。過去給忘掉了,賸下來的,便只有眼前。一個「單向度的人」(借用西方批判理論的one-dimensional man的提法),當然難於理解現象背後的繁複的歷史線索。棲居於後殖民地的青少年一族疏離於現代中國的曲折經歷之外,對當前的大事情、大趨勢,如現代化的困頓與發展,中日、中美、中印、中俄、中非之間的恩怨情仇等,難免感到茫然。

 教育的目的之一,是讓教育對象理解他們所處身的世界,從而駕馭自己的命運,貢獻社群。「五四」最動人的一章,也在於此。在「五四」的前夜,中華之困頓令人抑鬱,《吶喊.自序》中的魯迅只好以搜尋古碑帖消磨歲月,而北大師生也只顧花天酒地鑽營官職。民國雖已成立,卻是一派末世景象。然而就在這沉沉的暮氣之中,年青的大學生拔地而起,以行動驚醒國民,原來憑藉知識,憑藉實踐,可以改變自己和國家民族的命運。北大在蔡元培領導下刷新了學風,小說和雜文在魯迅筆下成了刺向醜惡現實的匕首,政府的外交團隊在示威群眾的支持下挺起腰來。春秋戰國時百家爭鳴的文化盛世,赫然重現於二千多年後的中華大地之上,綻放著一種在困頓中找尋出路、駕馭命運的解放精神。

 八年前,我與一群教院學生一起為「五四」的八十大壽籌備徵文比賽,編印特刊,忙個一塌糊塗。八年倏忽又轉成歷史,當年的一群小子已轉而忙於工作和建立小家庭了。深夜裡重讀當年為特刊撰寫的短序,竟如昨天。  ■香港兆基創意書院校長 葉建源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港聞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