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7年5月13日 星期日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副刊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百家廊:鹽梟營私的隱蔽寶地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7-05-13]
放大圖片

李 文

 (續上篇)有關花山謎窟的成因,「宋代生辰綱說」也不能成立。附近石質好的山嶺多得很,怎麼用這麼劣質的石頭去進貢皇帝?方臘洞說,不符事實。方臘的山寨,前面是懸崖棧道,洞後面還有逃走的隧道,起易守難攻的作用。花山謎窟,沒有棧道天險,以資守衛,也沒有退路秘道,不符方臘洞的要求。越王屯兵洞說,春秋時代,中國只有銅器工具,沒有鐵器,很難開鑿出這麼大規模的石窟。

 這裡位於新安江旁邊,如果要進攻吳國,大量船隻聚集,必然引起吳國之注意,幾萬人的糧食也是不少的供應,如何補給?按此分析,多次擴建之說是比較可取的推論。安徽省山地多,耕地少,交通不方便,一直比較貧困,但最奇怪的是,窮鄉出富商,資本從何而來?徽商名滿天下,商業網絡遍布神州,與官府關係密切,那麼,徽商原始資本積累的來源是什麼?原來,最早期的徽商,都與經營食鹽有關,然後經營大米和瓷器符、藥材。

私梟的秘密鹽倉

 中國自漢代即實行鹽鐵專賣,即官府專營,禁止私營,安徽不產鹽,每個朝代都出鹽商,部分徽商與暴利行業沾了邊,掘了第一桶金,然後有本錢經營其他生意。所以,花山謎窟,最大的可能就是私梟的秘密鹽倉。這裡隱蔽性非常好,有水運之便,是沿海的食鹽向中部和西部省份轉銷販私的中心。這些生意不能見光,私躉食鹽的倉庫設於山洞之內,可避過官府緝私。既是走私倉庫,所以任何史書、地方志都沒有記載。

 直到元代末年,走私食鹽生意仍是暴利生意。張士誠就是鹽梟的武裝集團,在安徽和浙江一帶活動,但又舉著反元的旗幟。所以,花山有三十多個大型石洞,很可能就是有三十五個鹽梟的巢穴,河水不犯井水,大走其私。

背河而建 方便運輸

 由於走私勾當一代一代傳下去,所以開鑿石洞的技藝十分高超,在計算力學、如何鑿穿山體,擴大貯藏容積,如何保持隱蔽,都是傑出之作。這些石窟的特點,距離新安江大約四百米,洞口永遠不會面對著河流,恰恰相反,洞口在山體背著河流那一邊,這說明什麼?這說明他們要避免來往的船隻和路人看到有山洞的存在,保持隱蔽性,同時,私鹽運輸的方向,是與新安江背道而馳的,即是運往北方。躉藏食鹽,最忌南風和對流,南風有水氣。徽商走遍天下,業務延伸很廣,特別是長江的上中游地區最需要鹽,湖南、湖北、四川、雲貴高原,都出現了徽商身影。長江是一條良好的運輸黃金線路。

 到今天為止,貴州、雲南、四川、湖南、湖北,仍然有不少安徽的移民,足見徽人構成的商業網絡之大。明朝朱元璋發動農民起義的時候,以應天(今日之南京)為根據地,實力不強,其西邊的陳友諒集團比朱元璋實力強大得多,東南面的張士誠集團的人馬也比朱元璋多。朱元璋對張士誠的走私食鹽活動了如指掌,當然也知道秘密倉庫之事,朱元璋滅了張士誠,花山謎窟也因此被封存起來,沒有人再知道這些巨大洞窟的存在。

徽商的歷史瘡疤

 看來,從晉代開始,私梟已經開鑿洞窟,並經營私鹽生意,這時候天下大亂,國家四分五裂,分成南北朝,外族入侵中原,中央政府無暇顧及安徽南部山區,後來越建越多洞窟,到了明朝,這些洞窟才荒廢。到今天,洞窟底土的鹽份比例反常地高,也反映了其經歷,洞內的水池、房間,乃為倉庫留守人員生活而提供;高處之天橋和舞台,看來是大隊人馬聚集,首領訓話之處。

 食鹽以麻包包裝,可以堆疊很高,為方便起卸,故有天橋和分成樓層,向下堆疊鹽包,這樣就不必爬上麻包山起卸,在上層天橋或樓層搭一跳板,便可平走卸貨。洞內四十五度的斜坡,除了依山勢向下拓深空間之外,也有利堆積鹽包、減少堆疊的勞動力、防止鹽包向前向後傾塌之妙用,有些洞窟石壁與地面成V字形,堆疊的鹽包向著下坡傾斜,有山體作牆頂住,十分牢固。考察專家又在洞窟之外發現有不少碎石所堆積而成的山丘,山丘下面沒有洞窟,洞內開採的石碴,就堆填在洞口外的山谷中。

 鑿洞非為採石,僅是建設隱蔽的地下倉庫。這個謎團不難解開,但解開了,則揭了徽商的瘡疤,看來正在大力宣傳徽商誠信的人士所不願見到,這個謎窟的秘密看來永遠要保守下去。

(《謎窟解謎》系列之三.完)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副刊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