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7年5月13日 星期日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副刊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原野》 瘋狂與毀滅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7-05-13]
放大圖片

 ■彭杏英

 說到刻劃人性,創作於1937年的《原野》,所體現出來的極端與瘋狂讓今天的我們都為之咋舌。這個以舊中國農村為背景的故事,聽起來最「土」最保守,卻因為其大膽深入的描寫和創造性的表現手法,而顯得最摩登。正如毛俊輝所言,它不僅描寫農民的受壓迫、反抗和革命,還要寫復仇;不僅寫復仇,更寫人心裡的矛盾和衝擊。

 剝落了其中有關時代的特定語彙,《原野》是一齣復仇者的悲劇。農民仇虎因為地主焦閻王而家破人亡:父親被活埋,妹妹被賣入妓院,戀人金子被焦閻王強娶為兒媳,自己則被陷害入獄。多年後,仇虎逃出監獄開始自己的復仇之旅,卻在仇恨與慾望的糾葛中體驗到了靈魂扭曲的絕望痛苦……這樣的一個故事,主角不是英雄,而是一個有缺陷的人;主題不是「革命」,而是人性的困境。其主題內容已和傳統的農村題材大不相同,更別提其中對於慾望的大膽描寫。

 受到美國劇作家奧尼爾《瓊斯皇》的影響,曹禺將表現主義的方法運用到這個充滿現實主義意味的農民故事中。該劇最後一幕,主角的意識活動和心理幻境被鋪瀉在舞台之上,展現出無止境的精神扭曲與靈魂掙扎。

 「經典劇特別的地方,是在不斷的重演中獲取新的生命。其價值不是其中的(歷史和時代)環境是否寫實可靠,而在於其中有一些信息到今天仍然有用。」毛俊輝說,「到今天,仍然很少中國劇作家可以將人性寫得那麼赤裸。現代文字也許很大膽、很新,但真的挖掘到那麼深的卻少有。」

 也許正因為曹禺戲劇的這一特點,《原野》雖是原封不動按照原著演出,但這個對於香港人而言看似最遙遠的故事,仍顯示出強大的力量。

 這次的節選來自《原》劇第二幕,沒有開頭、結尾的情節鋪墊及交代,觀眾要在短短二十幾分鐘內理解仇虎、金子及焦母三者之間的複雜角力。與分別扮演三者的潘燦良、彭杏英與秦可凡聊天,他們不約而同地提到劇中人物複雜的心理和極端的性格,「曹禺如同將人逼到牆角,完全沒有彎轉。」而身處現代都市中的我們,如何去理解人物處於當時環境下所面臨的沉重負擔?或是潘燦良口中「精神分裂」甚至「變態」的複雜心理?對於演員與觀眾,雖是挑戰,也是最好的戲劇享受:如同處身原野,遠處傳來潑野、絕望而濃烈的人性嘶喊。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副刊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