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秦不染《巫峽帆影》
馬承鈞
夏天是旅遊旺季,不由想起古之文人雅士,大凡登高攬勝、羈旅探幽抑或出仕游宦、隱居求仙,無不熱衷以詩會友、題詠為樂,這便是所謂旅遊詩了。「仁者樂山,智者樂水」,華夏的名山大川和田園風光,吸引一代代仁人志士和芸芸大眾,更是嚮往「天人合一」的詩人們趨之若鶩的精神家園。翻讀浩若星海的古代旅遊詩,字裡行間不乏思想境界與愛國愛鄉情懷,更凸顯濃厚的人文精神。曹操一首《觀滄海》,筆鋒蒼老雄健、壯懷激烈,可謂氣勢磅礡的千古絕唱;張繼一首《楓橋夜泊》,詩情畫意中將秋夜旅人的情緒渲染得奪人魂魄;王之渙《登鸛雀樓》短短二十字,卻流芳百世婦孺皆知,更令地處偏僻的山西永濟縣黃河邊上那座鸛雀樓名噪天下;李白的《朝辭白帝城》,寫得何等瀟灑爽快,直教「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成為千古傳誦的經典名句。
指點江山是古代詩人樂此不疲的快事。自命「五嶽尋仙不辭遠,一生好為名山遊」的李白,大部分時間寄情於山川之間,他走三峽、過峨嵋、遊洞庭、去黃鶴樓、登鳳凰台、上岳陽樓、觀廬山瀑布……所謂「登高壯觀天地間,大江茫茫去不還」!李太白遊歷東嶽時一口氣寫下《遊泰山六首》,篇篇精美絕倫令人拍案。《其一》曰:「四月上泰山,石平御道開。六龍過萬壑,澗谷隨縈迴。馬跡繞碧峰,於今滿青苔。飛流灑絕巘,水急松聲哀。北眺崿嶂奇,傾崖向東摧。洞門閉石扇,地底興雲雷。登高望蓬瀛,想像金銀台。天門一長嘯,萬里清風來。玉女四五人,飄搖下九垓。」端的是恣意明快、膾炙人口,僅「天門一長嘯,萬里清風來」兩句,就令人永記不忘。杜甫一生抑鬱,晚年更是「老病孤舟」,但年輕時也曾「裘馬輕狂」地漫遊吳越、齊趙和梁宋等地。杜甫寫過三首《望岳》詩,分別是東嶽泰山、南嶽衡山和西嶽華山。開元二十四年二十四歲的杜甫登泰山詠道:「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蕩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字裡行間洋溢蓬勃的朝氣,高亢格調中又蘊涵多少人生哲理,當然千古傳誦了!
廬山之魅更是眾多詩人的最愛。早在東晉時,陶淵明、謝靈運、宗炳等一大批文化名流,就聚集於廬山進行文學創作,使廬山成為中國山水旅遊詩的發祥地,一時名聲大振。此後從李白、杜甫、王昌齡、元稹、韓愈、張繼、賈島、王維、白居易、皮日休、杜牧到蘇軾、王安石、黃庭堅、陸游再到康有為、陳三立、胡適、徐志摩、郭沫若等一千五百多位詩人相繼登山,留下四千餘首名詩佳構。以「不為五斗米折腰」著稱的大詩人陶淵明那首寫在廬山的《飲酒》「結盧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早已深入人心!詩仙李白不啻有「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望廬山瀑布》)的經典,更有《望廬山五老峰》、《宿香山寺石樓》、《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等佳作傳世……位於河南登封的中嶽嵩山名勝繁多,也是歷代詩人趨之若騖、詩情迸發之地。嵩山有九龍潭,武則天曾在此建離宮,並寫下《遊九龍潭》一首,將壯麗的中岳風光及其「君臨天下」的得意之情描繪得淋漓酣暢,為中嶽平添了幾分神秘。
說起旅遊詩,不能不提唐代山水詩之翹楚孟浩然和王維。懷才不遇的孟浩然長年過著忘情山水的隱居生活,李白有「吳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等詩贈他。孟浩然曾漫遊陝中、江浙等地,其《與顏錢塘登樟樓望湖作》云:「百里聞雷震,鳴弦暫輟彈。府中連騎出,江上待潮觀。照日秋雲迥,浮天渤澥寬。驚濤來似雪,一坐凜生寒。」詩人於百里之外聞見潮聲,雲驚濤如雷似雪,令人倍感錢塘潮的恢弘氣勢。孟是湖北襄陽人,對襄陽的山水名勝別有感情,其《夜歸鹿門歌》寫道:「山寺鐘鳴晝已昏,漁梁渡頭爭渡喧。人隨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歸鹿門。鹿門月照開煙樹,忽到龐公棲隱處。巖扉松徑長寂寥,惟有幽人夜來去。」鹿門山乃其隱居處,作者描述夜歸所見之景,筆墨淡雅而生機盎然,凸顯其清高的志趣,令人掩卷難忘。
|